CBA大甩卖背后,还藏着哪些未被揭开的危机?
CBA联赛最近可以说是活成了“大甩卖现场”——球队还没开打,核心球员已经被“分期付款”,谁家核心还没点离队绯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混在休赛期。要说这种画风,放在十年前,那绝对是张艺谋的玄幻大片你见过四强球队一夜之间被“肢解”吗?见过季后赛常客转行来个“裸泳”吗?可在2024年的CBA联赛,这事儿还真成了常规操作。经济形势说滑就滑,民营球队一惊一乍,每天都像在跷跷板上跳舞。有人说——“弱队摆烂,强队肥上加肥”,搞得CBA分分钟变成了“豪门联赛”和“陪跑部队”两张脸,球迷还没进场,精彩程度已经先掉了三分之一。说句实话,这届联赛,没人还能喊出“今年有悬念”这种话。可这样的CBA,未来能走多远?
有人休赛期就是各队下棋的时候。理论上大家都该有补强动作,毕竟好钢得用在刀刃儿上嘛,但您瞅瞅实际操作,基本模式就是——强队抢人,弱队卖人,剩下的就靠天吃饭。简直成了“劫富济贫”的反向教科书。比如福建甩卖核心王哲林,转头就成了联盟“软柿子”;广州本可以凭郭士强一伙儿杀进八强,核心却像打麻将似的一个个被摸走,强队的日子越发光鲜,弱队教练天天琢磨“下个卖谁”。连外援都不为成绩服务,都是奔着能不能省点开支来的。你球队要全靠“薅”主力的羊毛来续命,还哪还有什么竞技理想?更尴尬的是,这波操作其实也并非新鲜事,可今年仿佛开了大血槽各队心都死了半边。你问我要怎么看?说实话,这其实是CBA病了的明证——只不过以前用创可贴糊着,现在连贴都不愿意贴了。究竟是“弱队不思进取”,还是“联赛结构性失衡”?怕不是谁都脱不了干系。
再回头看这些年CBA常规军和落难汉的变化,比翻台面还刺激。深圳,本来去年的八强常客,一场操作下来,核心沈梓捷、大外萨林杰,都被北控一锅端走;主教练周鹏成了独守空城的悲情英雄,贺希宁也传出要跑。广州先前靠着老郭冲一把季后赛,结果刚见点成色,李炎哲被新疆勾走,焦泊乔又成了“待售标的”,连希望之星崔永熙也成了传说中“可能下家”的热门人物,不光断臂,这都快断腿了。
吉林其实也惨,昔日靠王晗打进季后赛,没了主帅就跟断了魂,去年卖琼斯,今年上来连姜宇星都要挂牌,真是“薅到毛都没了”。四川那边,欠薪闹得人心惶惶,只好把得分王萨姆纳的优先续约权卖掉“补贴家用”,还算有点勇气。天津这边,外援詹姆斯、林庭谦等核心动辄传闻要离队,但真要大换血又没那个魄力——球队也就这样了,佛系得让人心疼。
每次这些新闻下边,都有狠心网友评论“卖卖卖,卖着卖着整个队都没了。”老实讲,说是玩笑,可有种扎心的真实。弱队玩家是越来越像打“自保”,今年保级不用愁(反正没有降级),只要不亏就行。至于宁波,混成从别处捡人组团,也卖不出啥球星,观众都得掏显微镜搜核心。本来习惯了“弱队陪跑”,现在连陪跑的都快跑不动了。
可不只是球迷有火气,从球员到教练、管理层,其实谁都知道问题不是今儿才冒出来的。远的不就说徐济成当年风风火火喊什么“CBA估值可望十亿二十亿”的豪言壮语,现在不说天方夜谭,最起码也成了“穿着西装跳泥潭”——想象很丰满,现实贼骨感。球队活成这样,联赛未来值几个亿,还真得打个问号。
你要说CBA真的就这么一路继续“卖卖卖”下去,貌似也没啥大风大浪。反正没有降级,弱队成绩再烂也能活着;强队就继续“幸福收割”,该进季后赛的进,该争冠亚军的争。外表上联赛倒还算安然无恙有球打、有票卖、转播照样走。甚至一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球迷还强弱分明才看得过瘾,省得弱队一个个出来“添堵”。
但真要这么乐观吗?越是假装没事,问题积累得越猛。一个是弱队越来越没吸引力,比赛没人关注,主场上座率、“网络弹幕”都跟闹空城一样,主队搞活动都快发白菜了人还不见多。球员自信心也崩了,能混一天算一天;教练年年换还不如把战术板当拍苍蝇拍。资本方慢慢也看明白了“这比赛价值在哪?广告费涨了?关注度涨了?”理财还不如买理财产品靠谱。
此外没谁注意的是,球员流动模式也变了味儿。以前大家讲究“守业基、拼士气”,现在更像是年年自由市场大放血,谁家穷就得拆东墙补西墙。能卖的都卖了,撑不住再去“以租代卖”。哪还有什么“冠军梦想”?大家活得跟个小商贩似的,讲理想,没人信,讲活命,个个心有戚戚焉。
现在CBA已不是当年那个“仗着热情奔未来”的新兴联赛了。从管理顶层的乐观预期到底层球队的举步维艰,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假性繁荣正逐步向“无声塌陷”靠拢。“有一口吃一口,剩下的慢慢卖”,这种局面咋看都不像正规军在搞大事业,倒像是窘迫时候的自救百宝箱。真正的危机,其实只能说“年年补贴年年烧,哪年见到新希望?”
本来以为这样拍拍灰继续混下去,可最近同行圈突然玩了个大反转——CBA已经不仅仅是弱队之间的卖人啦,连昔日的八强深圳、刚刚复苏的广州和曾经的黑马福建都一窝蜂跳下水,明买暗卖,哪队先卖核心,哪队成了“智慧担当”+“自保模范”。深圳走的是“大甩卖”路线——沈梓捷和前外援萨林杰被北控买走,主教练直接表态“球队重建”,听着像规划,其实就是“没人可用”。广州这边眼看就要走出青训辉煌,临门一脚却是主力球员被瓜分个精光,连最有潜力的年轻人都不是稳得住的“非卖品”,球迷甚至心里暗暗盘算今年的替补是不是能打CBA?福建卖王哲林之后,真的就再也没有进季后赛,连“野性”的传说也没留下。
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转?全因CBA“无升降级”的机制你不怕输,只怕亏,核心球员就有被不断甩卖的原罪。球队主就算再不愿意,也得咬牙卖点家底。按理说引进外援能救局,可球队手头紧得像小气鬼,宁愿把外援当“打折商品”挑一挑,也不舍得多花一毛,拼命省出一笔工资继续“活下去”。
这局面激化了球迷和行业内部的冲突一派人疯狂讽刺“弱队摆烂”,一派人喊联赛丧失悬念,看球越来越像看大型陪跑节目。前面还设的悬念“今年有潜力股逆袭吗?”到现在基本只能问问“今年谁先卖光家底?”真是该下海时偏涨潮,该出头时偏被拍死沙滩上。
更讽刺的是,管理层依然热情展望未来,“球队市值终有一天要突破十亿二十亿”。可你看看这地基,连主力球员都不易自保,自家孩子都舍不得养,还指望哪来长远收益?某种意义上,这波大甩卖可是把CBA的深层问题一把掀上了桌面——不破不立,不改不行,小修小补过一天算一天,终究等不到下一个春天。
眼下,表面上“球队甩卖”潮稍有降温,场面好像趋于平静,新闻热搜暂时被别的八卦占了个满。但更大的难题渐渐浮出水面弱队现在摆烂都摆得理直气壮——反正降级难,核心球员卖了就卖了,没人管。问题是,表面平息的背后,CBA其实埋下更大危机。常年“陪跑”的弱队,未来会不会彻底放弃对胜利的幻想?外援来了也变成“走过场”,年轻球员也没有动力苦练,打上比赛都成了“保持健康不受伤”第一要务。观众随时间推移也开始用脚投票,弃赛率、出场率、甚至电视收视率都逐年下跌。
更别提所谓“多元投资”,原本应该有资本进来搞活市场,可你看看现在这气氛,谁敢砸钱捧弱队?一边是高价主力被持续出卖,一边是生生不息的摆烂策略,这谁都知道不健康。各家管理层都成了“保命专家”,没有雄心壮志,只剩算计和自保。球队之间的实力鸿沟越挖越深,“强的更强,弱的更烂”,所谓的公平竞争,变成彻头彻尾的“自娱自乐”。
就连球员也陷入无解的两难。一方面想留下证明自己,可看到队里核心接连流失,拼了老命都出不了头,最终很多人主动跳槽去强队“蹭机会”。转来转去,人才流失,教练组士气一落千丈,好的青训体系也变成一纸空谈。
至于联赛整体形象?说实话,这风气不改,谁还愿为CBA摇旗呐喊?球迷只能一声叹息“当年徐济成喊的‘坐拥十亿市值’,如今连三亿都嫌奢侈。”外面看着繁荣,里面早已风雨飘摇。没人愿背锅,大家都在等下一个会是谁,最后一个卖出核心的,怕是要熬到灯都快灭了。
说到底说CBA真能靠“卖核心球员”过活,估计也只有当老板的闹过这份乐。联赛要是靠摆烂省钱搞经营,球迷不走人才怪。弱队只要降级门槛没了,年年摆烂都不用编新理由,反正“弱着弱着就习惯了”。至于“市值暴涨”“未来可期”这些豪言壮语,听着比评书都还热闹,等真实现?得等到NBA主动请CBA加盟全球联赛吧。
反正,别怪小编嘴毒,联赛不思进取又搞世外桃源,球员人心思散又搞忠诚度,管理者天天画大饼,球迷只能吃瓜。唯一的赢家,也就只剩那么几家“笑纳天降福利”的强队了。最后只能苦笑着送给CBA一句歇后语“皮球打水——只弹不进”。
说实话,CBA弱队持续“摆烂”卖核心,强队吃成大胖子,联赛“无升降级”就真成了护身符?有人说没下限就没压力,怎么比都精彩不起来;但也有人说钱难挣、比赛难能活着就不错了。你觉得CBA到底是该硬起头皮改革,还是就让“弱队安心做陪练”继续混日子?欢迎来谈谈你的真心话——这样下去,篮球还有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