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李大霄VS杨德龙:长期资金入市能否拯救A股信心危机?

发布日期:2025-10-09 11:50    点击次数:131

还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时那个在电视上反复喊"钻石底"的李大霄吗?十五年来,这位A股最著名的"死多头"从未改变他的信仰。但这一次,他和杨德龙关于救市的观点碰撞,却揭示了长期资金入市背后更深刻的市场命题。

两大首席的救市逻辑之争

李大霄最新发声堪称"一剂猛药"——他直接点名养老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应当立即进场,认为现在就是历史性底部。这位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用他一贯的标志性语言强调:"每次市场大幅下跌都是长期资金入市的最好时机"。在他眼中,长期资金此刻入市既能稳定市场信心,又能获得廉价筹码,实现双赢。

而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则表现出典型"学院派"的审慎。他建议投资者耐心等待政策效果显现,认为8、9月份经济数据自然会验证复苏趋势。这种差异看似是时机把握的分歧,实则反映了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的不同理解。李大霄更像一个市场机制的坚定信仰者,而杨德龙则更看重宏观经济周期的力量。

长期资金的"市场稳定器"效应

深入分析两位专家的共识点或许更有价值。他们都认同长期资金入市能够显著降低市场波动性。现代金融理论早已证明,短期资金追涨杀跌的特性会放大市场波动,而养老基金等长期投资者由于考核周期长、流动性要求低,天然具备"逆周期调节"功能。

数据显示,美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占比超过60%,其中长期资金占据主导地位。这正是美股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反观A股,尽管近年来机构投资者比例已提升至50%左右,但真正的长期资金占比仍然偏低。李大霄呼吁的实质,是要改变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基因。

价值发现的"双刃剑"特性

但长期资金入市并非没有争议。反对者认为,过度的机构化可能削弱市场活力。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就曾导致资本市场僵化。更现实的挑战是,在当前估值体系下,长期资金是否真能实现价值发现?

杨德龙的谨慎或许正源于此。他明白,没有基本面支撑的救市如同无源之水。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部分行业估值重构是必然过程。长期资金若盲目入场,不仅可能蒙受损失,还可能延缓市场出清进程。这解释了为何他更强调等待经济数据验证。

十五年如一日,李大霄始终坚持"知无不言"的信条。这种执着本身就构成了资本市场的一道风景。而杨德龙的审慎同样值得尊重,它代表着专业机构的理性克制。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选择站队,而是理解两种观点背后的市场逻辑——长期资金入市既有稳定器功能,也要警惕价值陷阱。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就藏在这看似矛盾的统一之中。



上一篇:为何一手难中?大行科工超购破纪录,业绩稳健需谨慎
下一篇:海外大佬甩出“新旧通吃”天梯图,老卡玩家集体破防,老显卡真的一无是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