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大佬甩出“新旧通吃”天梯图,老卡玩家集体破防,老显卡真的一无是处了吗?
海外大佬甩出"新旧通吃"天梯图,老卡玩家集体破防
上周末刷硬件论坛,一条帖子把我看了——海外知名显卡测评博主"ChipHell老炮"搞了个大动作:2025年4月初,他发布了覆盖N卡+A卡、包含近十年新旧型号的终极天梯图!
从最新的RTX5090、RX8950XT,到五年前的GTX1660Super、RX5700XT,甚至连"电子垃圾"级的GT1030都没落下。
评论区吵翻:"我那RX580还在列表里?""这排名是不是收了厂商钱?"
这张"新老通吃"的天梯图到底啥来头?
为啥隔了小半年更新?
老显卡玩家是该趁机换车,还是博主又在搞"标题党"?
新天梯图杀疯了!老卡真的全被"按在地上摩擦"?
这次天梯图更新,最让人震撼的不是新卡有多强,而是老卡跌得有多惨。就拿去年还算主流的RTX4070来说,在这张新榜单里从第三名掉到了第八名,被RTX5070Ti、RTX5070,甚至连RX8800XT都给超了。更别提那些三四年前的"神卡",GTX1080Ti从当年的"显卡之王"沦落到现在连前二十都进不去。
这背后的原因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新一代显卡在硬件规格上的提升确实是碾压性的。RTX5080Ti搭载的Blackwell架构,相比上一代AdaLovelace架构,晶体管数量从760亿提升到了1200亿,这意味着什么?更多的流处理器、更强的光追核心、更快的AI算力。
同样跑《赛博朋克2077》游戏杀手级游戏,RTX4090在4K分辨率下开启光追只能勉强维持60帧,而RTX5080Ti能稳定在85帧以上,这差距一目了然。
A卡这边的表现也让人刮目相看。RX8900XT采用的RDNA4架构在光追性能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以前A卡在光追游戏里总是被N卡吊打,现在终于能扳回一城。实测数据显示,RX8900XT在《控制》光追大作中,4K分辨率下的平均帧率达到了72帧,已经非常接近RTX5080的75帧表现,价格却便宜了将近800块钱。
这让很多原本铁了心要买N卡的玩家开始重新考虑。
但这里有个问题:老显卡真的一无是处了吗?
从纯游戏性能角度看,确实如此。GTX1660Ti在2019年发布时能够流畅运行当时的3A大作,但现在面对《蜘蛛侠2》、《星刃》这些新游戏,即使调到最低画质也只能勉强维持30多帧。这不是优化问题,而是硬件代差太大。
新游戏的贴图精度、光影效果、物理模拟复杂度都比三年前提高了好几个级别,老显卡的计算能力根本跟不上。
AI功能的缺失。
现在很多新游戏都默认支持DLSS或FSR技术,这些AI超分技术能在几乎不损失画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帧率。RTX50系列的DLSS4.0甚至能在1080P渲染的基础上输出接近原生4K的画质,帧率还能提升以上。而像GTX1060、RX580这些老卡,连DLSS2.0都不支持,只能眼睁睁看着新卡开挂。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那些中端新卡真的值得买吗?
RTX5060定位入门的新卡,性能确实比GTX1660Ti强了不少,但价格也从当年的2000多涨到了现在的2800。
性价比到底划不划算?
从绝对性能来看,RTX5060在1440P分辨率下能够稳定60帧运行大部分新游戏,这是GTX1660Ti根本做不到的。但如果你的显示器还是1080P,而且主要玩一些不太吃显卡的游戏,那升级的必要性确实不大。
新卡凭啥横?藏在架构里的"黑科技"到底是啥?
要搞明白新显卡为什么强,得从制程工艺说起。RTX50系列用的是台积电最新的4nm工艺,相比RTX40系列的5nm工艺,晶体管密度提升了大约。这意味着在相同的芯片面积下,能塞进更多的计算单元。
RTX5090的CUDA核心数量达到了16896个,比RTX4090的16384个多了500多个,别小看这点差距,实际性能提升能达到左右。
但真正的黑科技不在这里,而在架构设计的优化。
Blackwell架构最大的创新是引入了"动态负载均衡"技术。以前的显卡在处理复杂场景时,不同的计算单元可能出现忙闲不均的情况,有些核心满负荷运转,有些却在闲置。新架构能够实时监测各个单元的工作状态,动态分配任务,确保每个核心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这就好比工厂里的流水线,以前可能某个工位堆积如山,另一个工位却没活干,现在能够灵活调配,整体效率自然提升。
A卡这边的RDNA4架构也有自己的杀手锏——"混合渲染管线"。传统的图形渲染需要严格按照顺序进行:几何处理、光栅化、像素着色、后处理。但RDNA4可以让这些步骤并行进行,在处理当前帧的像素着色时,就已经开始为下一帧准备几何数据。
并行处理方式将渲染效率提升了大约,这也是为什么RX8900XT能够在光追性能上追平RTX5080的重要原因。
制程工艺的进步还带来了功耗的大幅降低。RTX5070的TGP(总功耗)只有200W,比同性能级别的RTX4070Super少了20W,但性能却强了左右。这意味着什么?
更低的发热、更安静的风扇、更长的硬件寿命。
对于那些机箱空间紧张或者电源功率有限的用户来说,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AI算力的提升可能是最让人兴奋的部分。RTX5090配备的第四代RT核心和第五代Tensor核心,AI推理性能相比RTX4090提升了整整。这不仅仅影响游戏中的DLSS效果,更重要的是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
用StableDiffusion生成一张1024x1024的图片,RTX4090需要12秒,而RTX5090只需要7秒。
对于需要大量AI绘图的设计师或者内容创作者来说,效率提升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新显卡在视频编码方面的改进也很显著。RTX50系列支持最新的AV1编码格式,相比传统的H.264编码,在相同画质下文件大小能减少。这对于播主播和视频创作者来说意义重大,能够在有限的带宽下提供更好的画质,或者用更小的存储空间保存更多的高质量视频。
但这些技术进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成本。
更先进的制程工艺意味着更高的制造成本,台积电4nm工艺的代工价格比5nm工艺贵了大约。这反映在显卡的售价上,RTX5090的首发价格比RTX4090贵了200美元。虽然性能提升明显,但对于预算有限的玩家来说,这个价格确实有些肉疼。
为啥现在更新天梯图?显卡圈到底在"卷"什么?
天梯图的更新绝不是偶然,背后反映的是整个显卡行业格局的深刻变化。市场需求的结构性转变。三年前大家买显卡主要是为了玩游戏,1080P能流畅就满足了。
但现在不一样了,4K显示器的价格越来越亲民,一台27寸4K显示器已经降到了2000块以内。
更多的用户开始追求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好的画质体验。
同时,AI应用的普及也在推动显卡需求的变化。ChatGPT和Midjourney的火爆让普通用户第一次意识到AI的实用价值,很多人开始尝试在本地运行AI绘图、AI写作等应用。这些应用对显卡的AI算力要求很高,老显卡根本跑不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StableDiffusion,GTX1080Ti生成一张图需要2分钟,而RTX4060只需要20秒,体验差异是决定性的。
从厂商角度来看,这次天梯图更新也是市场策略的体现。NVIDIA和AMD都面临着库存压力,特别是中端显卡的积压比较严重。RTX4060Ti、RX7600这些显卡的销量一不温不火,主要原因是性价比不够突出。
通过天梯图的对比,厂商能够更直观地展示新卡相比老卡的优势,刺激用户的升级欲望。
挖矿市场的彻底崩盘。
以太坊转向POS机制后,显卡挖矿基本没什么利润可言,大量矿卡流入二手市场,对新卡销售造成了冲击。为了应对局面,厂商必须在性能和功能上与二手矿卡拉开差距。新卡的AI功能、更好的驱动优化、官方质保等优势,都是二手矿卡无法提供的。
游戏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在推动显卡性能的军备竞赛。虚幻引擎5、Unity2023等最新游戏引擎对硬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光追技术已经从可选项变成了标配。《赛博朋克2077》的光追重制版、《控制》的完整光追模式,这些游戏在没有足够显卡性能支撑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体验完整的视觉效果。
内容创作领域的蓬勃发展也是显卡需求增长的重要推手。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视频创作,4K视频剪辑、实时渲染、推流等应用对显卡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现在很多用户买显卡不再只考虑游戏性能,而是要兼顾创作需求。
但市场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显卡价格的持续上涨让很多用户望而却步,特别是学生和刚工作的年轻人。RTX4060入门级新卡的价格已经接近三年前RTX3070的水平,而性能提升却没有价格涨幅那么大。价格与性能不匹配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可能会影响整个PC游戏市场的发展。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显卡的竞争重点将不再是单纯的游戏性能,而是AI算力、能效比、软件生态等综合实力的较量。NVIDIA在AI领域的领先优势让它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AMD则在中低端市场通过性价比策略来抢夺份额。差异化竞争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能够在不同价位段都有合适的选择。
网友吵翻了!老卡该留吗?新卡值不值得冲?
这次天梯图发布后,最热闹的就是各大论坛的讨论区。有人晒出自己GTX1070的跑分截图,配文"还能再战三年";有人贴出RTX5070的购买链接,标题写着"终于下车了"。不同用户群体的反应截然不同,但争议的焦点基本集中在几个问题上:老卡到底还能坚持多久?
新卡的价格是否合理?
什么时候入手最划算?
对于预算紧张的用户来说,是否升级确实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GTX1660Ti三年前的中端卡,现在二手价格只有800-1000块,而性能相当的RTX4060新卡要2800块。从纯粹的性价比角度看,老卡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但问题在于,老卡在面对新游戏时的表现确实力不从心。
《原神》对硬件要求不算太高的游戏还能应付,但《黑神话:悟空》、《赛博朋克2077》这些大作就明显吃力了。
软件生态的差异。新显卡不仅有更好的驱动优化,还能享受厂商提供的各种软件功能。NVIDIA的GeForceExperience能够自动优化游戏设置,Shadowplay可以随时录制游戏精彩片段,NVIDIABroadcast能够实时降噪和虚拟背景。
这些功能在老显卡上要么不支持,要么效果很差。
对于有推流、录制需求的用户来说,这些附加功能的价值可能比单纯的游戏性能更重要。
从游戏兼容性角度看,新卡的优势也很明显。很多最新发布的游戏都是以RTX40系列为基准进行优化的,老显卡可能会遇到各种兼容性问题。比如《星空》发布初期,GTX10系列显卡经常出现贴图错误、画面闪烁等问题,而RTX40系列就很少遇到这些情况。
虽然后续的补丁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新卡用户显然能够更早享受到完整的游戏体验。
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高端用户来说,选择就相对简单了。RTX5090、RX8950XT这些顶级显卡虽然价格不菲,但性能确实强悍。特别是在4K高刷新率游戏方面,只有个级别的显卡才能提供流畅的体验。
一台4K144Hz的显示器动辄上万块,配一张几千块的顶级显卡也算是合理搭配。
但中端用户的选择最为复杂。
RTX5070定位的显卡既不是最便宜的,也不是最强的,性价比往往成为关键考量因素。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RTX5070相比RTX4070Super的性能提升大约是,但价格也贵了400块。如果你现在用的是GTX1070或者RX580老卡,升级到RTX5070确实能带来显著的体验提升。
但如果你已经有了RTX4060或者RX7600,那升级的必要性就不那么迫切了。
购买时机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从历史经验来看,新显卡发布后的3-6个月内价格通常会有一定的下降,特别是中低端型号。RTX5060面向大众市场的显卡,很可能在半年后降价。但如果你急着玩新游戏或者现在的显卡已经完全无法满足需求,那也没必要等太久。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升级的考量因素又有所不同。视频剪辑、3D渲染、AI绘图等应用对显卡性能的要求很高,而且这些应用通常能够充分利用新显卡的所有性能。如果你的工作严重依赖这些应用,那么投资一张高性能显卡是完全值得的,因为效率的提升能够转化为收益。
还要考虑整机的平衡性。
如果你的CPU、内存、电源等其他硬件已经比较老旧,那么单独升级显卡可能无法发挥全部性能。特别是CPU瓶颈问题,在某些游戏中可能会限制显卡性能的发挥。情况下,可能需要考虑整机升级而不是单独换显卡。
结语:天梯图会变,玩家的快乐不变
这张新天梯图,与其说是"排名",不如说是给所有玩家的一张"需求体检表"——你的显卡,到底还能不能跟上现在的游戏和生产力?
不管N卡A卡怎么卷,咱普通玩家记住两点:别为"信仰"多花钱,也别为"省钱"委屈体验。该换卡时别犹豫,暂时不换也别焦虑——毕竟,显卡的终极目标,是让你玩得开心,用得顺手。
下次天梯图再更新?
咱再蹲一波,接着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