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链一上线,俄军电子战就哑了。不是他们太强,是乌军太会改。以前打仗靠电台,现在靠卫星。乌军把指挥链砍成碎片
摩尔曼斯克-BN,这套被俄罗斯寄予厚望的超级电子战系统,据称能瘫痪整个黑海的通讯信号,造价数亿美元,覆盖范围可达八千公里。
但在乌克兰前线,它甚至没能成功拦截一架廉价的自改无人机。
这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过去两年俄乌战场上真实发生的技术困境。 一边是庞大而笨重的传统电子压制,另一边是轻快、流动、打不死的去中心化网络。 乌军士兵手里的手机、改装过的星链终端、甚至民间开发的通讯APP,正在构成一个前所未有的战场信息生态。
#热问计划#战争的头几个月,俄军电子战部队确实表现出色。 他们成功干扰了乌克兰原有的军事通讯系统,一度让多个旅级单位陷入指挥混乱。 但转折点来得很快。
乌军开始大量使用星链终端。 这些白色的小锅盖不像传统军用通讯设备那样依赖固定频段和加密协议,它们更灵活,也更难被完全锁定。 更重要的是,乌军并没有按照说明书来用它们。
一些乌克兰技术人员拆解了终端,修改其固件,重新编写传输协议。 他们甚至为不同分队定制了不同的通讯节奏。 俄军的电子干扰系统刚刚锁定某一个信号特征,对方却突然“换了个打法”。
乌军旅长甚至可以在临时指挥所里边喝咖啡边用手机下达指令。 有士兵回忆,连级指挥官通过加密聊天群组接收目标坐标,随后直接用民用网络回传轰炸效果评估。 整个过程,不到90秒。
而俄军仍然高度依赖传统电台和集中式指挥链。 一个干扰成功的信息需要层层上报,再等待新的指令下达。 这套流程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显得格外迟缓。
西方提供的支援中,最先抵达的往往不是坦克或大炮,而是网络支援设备、卫星终端和抗干扰通讯模块。 这些技术看似平常,却在关键时刻撑起了整个乌克兰的战场信息网。
乌军也并非一味依赖高科技。 他们用老旧的无线电设备做诱饵,吸引俄军电子战单位暴露位置,一旦锁定,立即召唤炮火反制。这种虚实结合的战术,让俄军越来越不敢轻易启动干扰设备。
有前线军官透露,他们甚至利用游戏手柄操作无人机,用市面上能买到的平板电脑接收情报数据。 这些东西技术门槛低、成本不高,却极其有效。
反观俄军,其电子战系统虽然功率强大,但机动性差、操作复杂,很容易成为乌军无人机的靶子。 2023年初,一套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俄军电子战系统在顿涅茨克附近被摧毁,事后发现,它从部署到被锁定,仅用了不到十二分钟。
战场节奏已经彻底改变。 过去是大兵团、大信号、大干扰;现在则是小单位、快传输、多节点。乌军将整个指挥体系打散成数十个可自主决策的小组,即便最高指挥部被端掉,剩下的单位仍能自主作战。
他们还将区块链技术用于部分关键指令的分发与验证。 炸掉一个节点,其他备份节点仍在运转,指令依然有效。 这种“去中心化”的思维,彻底颠覆了传统电子战的逻辑。
俄军曾一度宣布在赫尔松地区取得“电磁控制权”,但几乎同一时间,乌军士兵仍在用手机直播战场实况。 信息的韧性,不再取决于谁的屏蔽技术更强,而是看谁的网络更分散、更智能。
一名乌克兰信息战专家说得更直白:“他们以为战争是屏蔽信号,而我们正在做的是重构信号。 ” 战场上没有绝对的通讯霸权,只有更快、更隐蔽、更难以预测的信息流。
这也是为什么,乌军能一边被干扰、一边继续操作无人机精确打击。 俄军的电子战设备可以强大到覆盖整片战区,却无法应对几百个不断变化、随机出现的通讯节点。
战争仍在继续,而战场的底层逻辑早已不同。 当你还想着用大功率设备盖过对方的声音时,对手已经把声音拆解成无数碎片,散落在整个数字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