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中国80后,12年,打造“铱星”

发布日期:2025-10-09 09:03    点击次数:105

当我们一提到商业航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美国的马斯克和他的SpaceX公司,那一次次发射升空的火箭确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就会让一些人产生疑问,在这场关乎未来的太空科技竞赛中,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又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是不是我们在这方面就落后了?

实际上,在我们身边,已经有一家中国公司,由一位80后创始人带领,花了十二年的时间默默耕耘,成功地在太空中部署了我们自己的低轨卫星网络,有人甚至把它称作中国版的“铱星计划”。

这家公司就是时空道宇,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合作伙伴——吉利汽车。

一个造汽车的,怎么会和发射卫星扯上关系,他们又是如何把这件事做成功的?

这背后的门道,值得我们好好聊一聊。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件事,为什么非要把卫星送到天上去,建一个天上的网络呢?

我们现在用手机上网,感觉信号无处不在,非常方便。

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真实的情况是,我们现在用的网络主要依靠地面上的一个个基站,这些基站覆盖的面积是有限的。

在全球范围内,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无法接入互联网,而在广阔的海洋、连绵的沙漠、偏远的山区等人烟稀少的地方,地球上超过九成的区域实际上是网络信号的“盲区”。

如果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地面基站被破坏,通信就会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天上建立通信网络,也就是利用卫星。

特别是低轨道卫星,它们离地面比较近,传输信号的延迟非常低,速度快,体验好,是填补地面网络空白的最佳选择。

这个想法其实很早就有了,几十年前摩托罗拉公司就尝试过“铱星计划”,但因为当时技术不成熟,成本太高,最终失败了。

而现在,技术进步了,成本也降下来了,时机已经成熟。

看准这个机会的人,名叫王洋。

在2014年国家放开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航天领域之前,他已经在航天系统内的国家队工作了十年,参与过许多重要的卫星项目,经验非常丰富。

当政策的东风吹来时,他敏锐地意识到,属于中国商业航天的时代来了。

于是,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投身创业浪潮,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商业航天公司,成为这个领域的拓荒者之一。

创业之路自然是充满艰辛的,但他和团队通过技术创新,比如大胆尝试用成本更低、但同样可靠的车规级元器件来替代昂贵的宇航级元器件,硬是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可靠、能够批量生产卫星的新路子。

2018年,他的航天梦想与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产业布局不谋而合,双方共同成立了时空道宇,目标明确,就是要建设一个服务全球的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

那么,理想很宏大,现实中商业航天是一个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的行业,为什么时空道宇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唯一实现商业闭环的民营航天企业呢?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因素。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找到了一个能够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

很多初创科技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技术研发出来了,但找不到买家,只能依靠一轮又一轮的融资来维持生存。

时空道宇背靠吉利这棵大树,从一开始就不用为市场发愁。

它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应用场景,就是汽车。

2023年,搭载了时空道宇卫星通信技术的极氪001FR汽车量产问世,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车主即使把车开到没有任何手机信号的戈壁沙漠,也能通过汽车自带的系统接打电话、收发信息,永远不会和外界失联。

这项“永不失联”的功能,成为了汽车的一个独特卖点,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从极氪到领克,再到吉利银河,越来越多的汽车都开始配备这项技术。

这样一来,时空道宇研发的卫星技术,通过吉利的汽车产业生态,迅速转化为了市场上的产品,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这些收入又可以反哺公司的研发和后续的卫星发射,形成了一个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为了实现大规模组网,成本控制是绕不开的难题。

传统的卫星制造,有点像手工作坊,一颗颗精雕细琢,成本高昂。

如果要发射成百上千颗卫星组成星座,用老办法肯定行不通。

时空道宇的做法极具创新性,他们把汽车工业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理念引入到了卫星制造中。

他们在浙江台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卫星超级工厂,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就像生产汽车一样来生产卫星。

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卫星的生产周期大幅缩短,单颗卫星的制造成本降低了大约45%。

成本降下来了,规模化部署才成为可能。

同时,在发射环节,他们也采取了“一箭多星”的方式,一次发射就能将多颗卫星部署到同一个轨道面上,这不仅提升了组网效率,也进一步摊薄了单颗卫星的发射成本。

当然,所有商业模式和成本控制的基础,都离不开过硬的核心技术。

航天领域技术壁垒极高,没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是走不远的。

时空道宇从一开始就坚持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

从整个卫星星座的顶层系统设计,到卫星上的核心部件,再到地面使用的通信芯片、模组和终端,每一个环节的核心技术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比如,他们自主研发了一款只有指甲盖大小的卫星通信芯片,可以被集成到汽车和手机里。

这种全栈自研的能力,为公司构筑了坚固的“护城河”。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

公司的员工中超过七成是技术人员,核心骨干大多参与过国家级的重大卫星型号任务,可以说是中国航天领域的一支精锐之师。

正是这群人对技术的执着和持续的研发投入,才让一次次技术突破成为可能。

如今,时空道宇主导建设的“吉利星座”一期已经完成组网,实现了除南北极外全球任意地表的实时通信覆盖。

他们的脚步并未停下,而是已经开始布局全球。

他们不仅向海外输出技术和服务,还在探索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帮助其他国家建立自己的航天产业生态。

这标志着中国的商业航天已经从过去的“跟跑”阶段,开始向“并跑”甚至部分领域的“领跑”迈进。

这不仅是中国高端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缩影,也为全球空天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富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

这个由80后创业者花费十余年心血打造的太空之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上一篇:人工智能咖啡机器人:重构咖啡产业的“数字咖啡师”
下一篇:星链一上线,俄军电子战就哑了。不是他们太强,是乌军太会改。以前打仗靠电台,现在靠卫星。乌军把指挥链砍成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