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被低估的猛人,硬刚吕布,却被罗贯中一笔带过!
三国最被低估的猛人,硬刚吕布,却被罗贯中一笔带过!你敢信吗?在《三国演义》里,这个名字几乎就是个龙套,加起来的出场时间,可能还没三分钟。罗贯中老爷子怎么写的?“黑山贼张燕,引军十万来降”,没了。后面再提一句,就是让他守个寨子。就这?一个能拉起十万大军投降曹操的狠人,就这么点戏份?简直是离谱。
但历史,往往比小说精彩得多。撕开演义的滤镜,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张燕,一个让整个北方大地为之颤抖的“飞燕”。
他叫张燕。哦不对,他本姓褚。一个普普通通的姓氏,一个出身草根的年轻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的烈火烧遍了中原。乱世里,想活下去,就得拿起刀。小褚同志没啥背景,没啥资源,但他有胆气,有人格魅力。他就这么振臂一呼,在老家真定拉起了一支队伍。
这支队伍,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后来,他遇到了一个叫张牛角的猛人,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伙干大事。小褚很谦虚,主动推举张牛角当大哥。可惜,大哥命不好,攻城时中了一箭,重伤不治。临死前,张牛角拉着小褚的手说:“兄弟,以后队伍就靠你了,你得姓张,继承我的事业!”
于是,褚燕变成了张燕。为了纪念这位大哥,也为了凝聚人心,他从此改姓张。因为他身手矫健,动作敏捷,在山地里穿梭如风,弟兄们都叫他“飞燕”。这个外号,后来响彻了整个河北。
他的队伍有多夸张?从最初的一万多人,一路扩张,巅峰时期号称百万之众,盘踞在太行山脉,这就是令汉灵帝都头疼不已的“黑山军”。注意,这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个庞大的军事联盟。它由大大小小数十个山头势力组成,比如白绕、眭固、于毒等等,个个都是一方豪强。张燕能成为这个联盟的总瓢把子,靠的不仅是能打,更是超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个人威望。
朝廷打不过怎么办?那就招安呗。汉灵帝一看,这伙人是真惹不起,干脆给了张燕一个“平难中郎将”的官职。这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我们打不过你,给你个编制,发点工资,你别再闹了行不行?”这在当时,简直是把朝廷的脸按在地上摩擦。张燕,用拳头给自己挣来了一个官方认证的“山大王”。
你以为这就完了?真正让他封神的,是跟当时北方最顶级的两位大佬硬碰硬。
那一年,袁绍和公孙瓒为了争夺河北,打得不可开交。张燕选择站队公孙瓒,这下可把袁绍惹毛了。袁绍是什么人?四世三公,兵强马壮,是当时北方的实力天花板。为了彻底解决张燕这个心腹大患,袁绍请来了一个超级外援——吕布。
没错,就是那个“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三国武力第一人。
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在常山爆发了。一边,是袁绍的主力大军,加上吕布和他手下最精锐的并州狼骑。另一边,是张燕率领的黑山军主力,数万精兵,数千骑兵。
这根本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吕布的骑兵,就像一把烧红的尖刀,一次又一次地扎进黑山军的阵线。史书记载,吕布“骁勇善战”,带着手下猛将成廉、魏越,天天冲锋陷阵。但张燕是谁?是“飞燕”!
平原上你骑兵厉害,可这里是常山,是我的主场!黑山军依托山地,打得极其顽强。你冲过来,我化整为零;你撤退,我聚拢骚扰。双方“连战十余日”,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结果呢?吕布的骑兵锐气被挫,袁绍的大军也打得筋疲力尽。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燕兵死伤虽多,绍军亦疲”。
最后,双方都扛不住了,各自收兵。这一战,张燕虽然损失惨重,但他也向天下证明了一件事:我张燕,就算面对袁绍和吕布的王炸组合,也照样能掰手腕!这战绩,放眼整个三国,有几个人能做到?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个狠人,后来去哪了?为什么在官渡之战,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好像就没他什么事了?
因为张燕是个聪明人。他不是董卓那样的莽夫,他会算账。
当曹操击败袁绍,平定河北的时候,张燕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在山里当土皇帝,等着曹老板来清剿?还是主动走出大山,寻求一个更好的出路?他看得很清楚,袁绍都倒了,天下大势已经明朗,姓曹的这个男人,才是未来的主人。负隅顽抗,死路一条。
于是,建安十年,张燕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率领麾下十余万部众,浩浩荡荡地走出了太行山,向曹操投降。
曹操大喜过望。他不仅没有为难张燕,反而给了他极高的待遇:封为平北将军,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这是什么概念?这是承认了张燕的地位和实力,给了他一个体面的结局。黑山军也被收编,成为了曹魏军队的一部分,为后来的统一战争出了不少力。
从此,江湖再无“飞燕”张燕,只有一个安享晚年的魏国侯爷。
看看同时代的其他枭雄,结局如何?吕布怎么死的?白门楼殒命。袁绍呢?忧愤而死,儿子们还被灭了满门。公孙瓒,自焚于高楼。张燕,这个从黄巾之乱中崛起的草根,在乱世中翻江倒海二十多年,最终却得到了一个善终。
他用半生的征战告诉世人,什么是“剽悍捷速”,又用最后的选择诠释了,什么是“审时度势”。他或许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但他绝对拥有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和兄弟们的智慧。
所以,别再被《三国演义》骗了。那个被一笔带过的人,才是真正读懂了三国生存法则的顶级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