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之外的坚持,谁在用汗水写出人生高分
天一亮,巷口卖菜的刘燕又把那根竹扁担扛在肩上。她的肩窝早被扁担磨起厚茧,汗水顺着脖子流进衣领。天还没亮,她帮着父母从大车上卸下菜筐,青椒滚出来砸到脚面,她咧嘴一笑“不疼,压习惯了。”
你有没有见过,菜市一角,有小姑娘用笔把作业本压在苹果箱上,脚底下踩着红泥地,左手死死按住卷子,右手一笔一画写得端正?她们和教室里盯着投影的学生,并没有多大差别。
人人都说“书里有路”,可看看隔壁修摩托的李师傅,满手机油却供出了两个大学生。早点摊的杨阿姨,三点钟把煤饼点着,揉出来的面团供上了家里一桌热饭,还攒下两间楼房。
日子就像那张不断加题的卷子,不只是学霸拿笔的权利。有的人读万卷书,有的人挑万斤货,把腰弯下,却把心挺直。
名校的毕业证是光鲜亮丽,但家里米缸里的一勺米和钱包里皱巴巴的零钱,更有份量。种地的吴叔不会算高等数学,却能一眼掂出豆角水分该不该收;送餐的赵哥古文背不齐,但大雨里钻单元楼、送准时,没让人饿一顿饭。
这世上,没有谁是多余的零件。每个菜摊、每把扫帚、每盏早点摊的灯光,都在城市里留下一小块温热。
去年雪大封门,是炒粉摊早起冒热气,才让一群赶地铁的白领没饿肚子。网上说“月入五万才配有尊严”,可老城区那修伞摊十来年不倒,靠着几把旧钳子供女儿读大学,破棉袄里也是好日子的底气。
扁担肩上留的旧印痕,比成绩单上的数字更真实。对刘燕来说,分数是路标,可挑担的手早就把属于自己的诗写在路上。
别把人都装进一条直道。有人乘高铁远行,有人每日踩着晨露丈量街边。日子有风雨有细水,但肩膀扛得住,阳光也能装得下。
等你在网上刷学霸秘诀,不妨记得楼下扫地的李大爷,他清晨一遍遍扫落叶,地上的痕迹在朝阳下银亮,每道痕都不比任何成绩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