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李泓冰教授被推上风口浪尖,伪史论流量背后的利益暗战

发布日期:2025-07-26 19:08    点击次数:78

李泓冰教授被推上风口浪尖,伪史论流量背后的利益暗战

梅雨季刚过,上海的空气里还带着点湿气。家门口小区大爷们又开始聊起了最近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西方伪史论”封禁。有人边剥毛豆边说,“哎呀,这些年啥都能成‘中国发明’,连阿拉伯数字都要认个祖宗回来。”我妈插嘴:“你表舅那会儿还真信,说他初中同学在博物馆实习时听老专家讲过‘郑和用蒸汽机’。”这事搁以前顶多当个笑话,现在却能让一堆账号赚得盆满钵满。

六月底那阵子,一条新闻刷屏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人民日报分社副社长李泓冰在央视专题里直接挑明:那些鼓吹“中国才是世界万物起源”的账号,不过是拿“爱国”做幌子捞流量罢了。这话说得太直白,有人就不乐意了。一夜之间,无数账号冒出来围攻她,说她不是历史专业的,没资格指摘“真实历史”。但问题来了——这些宣传者自己有几个真懂行?大部分不过照搬些断章取义的古文,再添油加醋几句,就能让视频下点赞评论破万。

小时候我爸常带我去杨浦图书馆,他最爱看的是《汉书》,翻来覆去地念给我听。他总说,“咱们中国人牛归牛,可也不能瞎编。”可网络时代一到,各种版本横飞。有一年春节回老家,我姨夫硬要让我看他收藏的一本民间自印小册子,上头写着“大英博物馆藏中国龙骨甲骨”,内容玄乎到天上去了。我问他怎么来的,他支支吾吾只说是镇上的一个退休老师寄来的。据查,那位老师后来因虚构考古资料被村委会批评教育。

其实早在90年代末,就有类似争议。当时南京大学某历史系教授曾发表论文批驳所谓“中国先发现美洲”的传闻,还专门举例分析明代地图与葡萄牙航海日志的不符。但那会儿传播范围有限,也就学界圈内讨论。今年不同,以前只能靠小报纸、小道消息,如今短视频平台上一波操作就是几十万人围观,一句“金字塔其实近代建造”居然有人信,还拿19世纪摄影技术解释照片没拍到金字塔——简直离谱。

更好玩的是,有个自称研究语言学的大V发视频,说英语单词mom和中文妈发音一样,就是抄袭。“你看看,他们外国人解释不清楚自己的语言来源,所以一定是借鉴咱们!”这逻辑搁我们村小学语文课上,都该挨教导主任敲脑袋。但架不住有人愿意听,还有不少粉丝留言叫好。前阵子安徽黄山脚下还有农民自制石碑,上刻“大秦始皇东渡扶桑”,据传为祈福所用。这种奇谈怪论,现实中也真有人照搬模仿。

倒不是没人管。今年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封禁了一批此类营销号,并反复强调歪曲历史对社会影响极坏。不少专家站出来澄清,比如北师大的刘志伟老师曾公开讲座:“文化自信不能靠编故事,要靠实证研究。”可惜,这股风潮还是挡不住,总有新号冒头。毕竟,在短视频时代,只要掌握一点剪辑技巧,会抓热点、套模板,很快就能变现。一位朋友调侃:现在卖煎饼果子的都知道蹭流量难度高,不如搞点玄幻伪史来钱快!

并非所有追捧这些理论的人都是恶意,大多数只是觉得新鲜刺激罢了。我外婆年轻时还见过村里算命先生把《山海经》当成地理教材讲,说昆仑山就是今天新疆喀什附近,被大家当茶余饭后谈资。不过到了互联网这里,小道消息变成“大数据共识”,真假混杂,更容易误导普通人。而且国外网友看到后也常误解我们的态度,把这种言论全盘等同于官方立场,对外形象损害很大。有次英国BBC纪录片采访南京路上的游客,就碰见两名留学生声称亚伯拉罕其实来自山东临沂,让记者哭笑不得(见2023年6月BBC纪录片片段)。

绕回开头,那些攻击李泓冰的人,到底怕什么?一句话戳穿他们发财路数,自然坐立难安。“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上海弄堂老太太这样总结。他们哪里是在乎什么民族尊严,无非盯着关注度和广告收益而已。如果再深究一点,其实从晚清洋务运动时期起,中国社会内部关于东西方文明优劣之争就一直不断,但彼时主张学习西法并未否定自身传统,而今一些营销号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本土神话强行嵌入全球叙事,好像只有如此才能获得心理安慰似的。

邻居王叔前几天又提起这个事儿,他一边遛狗一边感慨:“以后谁再跟我扯‘永乐大典开创现代文明’,直接请他喝碗老酒,看谁胡扯功夫厉害!”顺便补一句,据《辞海》(2010版)记载,《永乐大典》确为世界最大百科全书之一,但从未被国际公认为现代文明开端,这点连英国皇家图书馆官网都有说明(2022年12月查询)。

日落的时候,小区楼下孩子打闹声渐远,我妈收拾桌面嘟囔:“造谣赚的钱迟早花得心慌,总归不会长久。”至于网上那些真假莫辨的话题,是不是还能继续火爆?没人敢打包票,只知道热闹背后终究各怀心思,各走各路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部分信息参阅:《辞海》(2010版)、BBC纪录片2023年6月档案、《汉书》及相关地方访谈纪录等。



上一篇:Steam游戏评测 No.674《工业巨头》
下一篇:食品防窜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