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退休金引热议!时代没 “抛弃” 翁帆,唯有她读懂杨振宁
01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2004年底,一场婚事震惊了社会各界,舆论迅速发酵。
这场婚姻的男主人公是一位物理学泰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人。
年少时在美国深造,后又回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女主人公是广东外贸外语大学在读研究生。
如果只听描述,简直是郎才女貌,佳偶天成。
那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社会讨论呢?
原因无他,只因这对夫妇的年龄差距太大了。
他们就是2004年时,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
时至今日,这段婚姻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人认为二人是真正的灵魂伴侣,也有人认为“一个图名,一个图色”。
不过种种说法都带着个人的主观猜测,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二人的相识可追溯到1995年。
彼时,首届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在翁帆的母校汕头大学举行。
学校需要形象好、气质佳、英语口语水平高的学生们作为接待。
受过良好教育的翁帆恰好是学校的不二之选。
她作为接待,结识了杨振宁夫妇。
在与彼此的交往中,这对夫妻对这位年纪轻轻却显得沉稳、大方且开朗的姑娘颇感欣赏。
大会落幕之后,他们三人的书信往来并未中断,杨振宁夫妇作为长辈,时常给予她关于学业的宝贵意见。
2003年,杨振宁的发妻杜致礼因病去世。
这对贤伉俪相知相守五十余年。
妻子的离世对于他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在悲痛之中,翁帆所寄来的信件为这位失去伴侣的孤独老人带来了极大的慰藉。
最初,他只对翁帆有着长者对于晚辈的欣赏。
在两人书信的交流中,翁帆的豁达与体贴,以及那无微不至的关怀,彻底地打动了这位物理界的巨擘。
他发觉自己爱上了这个比自己三个孩子还要年轻的女人。
至于翁帆,我们很难说清她对于杨振宁是否有着纯粹的爱情。
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无比尊敬、崇拜、仰慕他。
一次见面后,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即使都是独身,两人的年龄差距也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杨振宁与亡妻的两儿一女都居住在美国,翁帆的父母都健在。
这段关系的评价不论外界有何看法,这几个人的观点无论如何都是不容忽视的。
杨振宁的子女在最初得知父母与翁帆的恋情时都感到十分意外,然而他们很快便表达了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并对翁帆表示了感激之情。
杨振宁说:“她给了你们给不了的陪伴。”
2004年,一次通话里,翁帆答应了杨振宁的求婚。
时至今日,他们共同度过了将近二十年的时光。杨老已迈入百岁高龄,然而翁帆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神状态。
02二十年间风风雨雨 冷暖自知
尽管杨振宁和翁帆已经携手走过了十几个春秋,然而他们的婚姻生活至今仍常被外界戏谑和猜测所充斥,而真挚的祝福却显得格外稀少。
近来的一则媒体爆料更是让这二人的婚姻陷入舆论的泥泞。
爆料中说,杨振宁的退休金每月高达百万之多,网络又炸了锅。
阴谋论者声称又发现了“确凿证据”,并表示翁帆嫁给那位高龄老人,其真正原因必定是为了获取那份数额巨大的退休金,不惜降低身份。
事情的真相一定与钱财和名利挂钩吗?
恐怕也并不完全如此冰冷。
翁帆家境良好,她的父亲翁云光曾是潮州中国旅行社的负责人。
翁帆本人也受过高等教育,可以说她完全不会缺钱。
但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所谓的‘爱’,都是有所图的”。
想必舆论就是把这句话奉为圭臬。
否则,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实在难以理解,为何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性,会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一个年龄足以成为她爷爷的男人。
哪怕这个男人有才学,有地位,受万人敬仰。
无论祝福与否,这个问号都在众人心里。
是啊,翁帆图什么呢?
先换个角度看吧,当物质需求被满足后,人更多追求的就是精神文明。杨振宁和翁帆二人肯定不缺乏物质,因此,在他们心中,金钱和名利并非最重要的追求,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
翁帆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
本科毕业后,她踏上了深圳的土地,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那里,她遇到了一位来自香港的普通公司职员。
婚后的生活打破了翁帆对于婚姻与爱情的向往。
丈夫与我的观念常常格格不入,导致我们之间难以找到共同话题。这样的婚姻关系仅维持了短短两年,便以破裂收场。
这段失败的婚姻也曾让翁帆对待爱情有着悲观的态度。
不得不说,一段美好的情感是双方共同维系的,尽管目前杨振宁与翁帆之间所显现的火花尚不足以称之为“爱情”。
在杨振宁沉浸在丧妻的悲痛孤独时,是翁帆带他走了出来。
在那时,翁帆正感到困惑之际,杨振宁通过他们之间的通信,用文字的力量鼓舞了她的心灵。
面对真正的学问,翁帆的困扰得以缓解,她深切体会到了知识的吸引力。离婚之后,翁帆决定继续攻读学业,这其中离不开杨振宁持续不断的激励与援助。
在翁帆与二人感情逐渐升温的历程中,她曾一度产生过迟疑,然而这种迟疑只是转瞬即逝。
因为杨振宁给她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她视杨振宁为一位既遥不可及的尊崇者,同时也是指引她心灵方向的向导,以及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崇拜的人竟然喜欢自己”。
翁帆内心深处被这种想法所占据,她意识到自己对这个情绪的倾向更偏向于喜爱。
翁帆明白了内心的真实感受。面对杨振宁的求婚,她岂能不知此举必将引发广泛的争议呢?
在这过去的十余年里,关于杨振宁与翁帆夫妇的闲言碎语从未间断,始终萦绕在他们二人周围。
“百万退休金”更是把翁帆推进了舆论的旋涡中心。
实际上,杨振宁的退休金大部分都用于慈善事业,捐助给了清华大学的研究中心。翁帆对此表示了积极的赞同,并给予了坚决的拥护。
这也是为什么二人会如此契合的原因,因为二人有着相同的意趣。
爱情究竟是什么呢?
每个人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各异,然而,对于这对伴侣而言,爱意味着相互理解、共同陪伴以及无微不至的守护。
03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杨振宁曾说:“翁帆是上帝送给我最后的礼物。”
如果翁帆只是单纯地照料杨老的生活,他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吗?
人到晚年,精神层面的满足才是他最渴望的。
杨振宁需要的从来不是高级保姆,而是一个懂他的知己。
翁帆所给予他的情感,既包含了晚辈对长者的崇敬之情,又有着朋友间的深厚关怀,更有作为爱人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此外,翁帆那温柔与柔和的气质,更是如同母亲般,为杨振宁带来了无尽的温暖。
外界对杨振宁的看法众说纷纭,然而这些看法却无法完整地描绘出他本来的样子。
翁帆不同,她了解杨振宁,不仅了解,她更是理解他、尊敬他。
在两人合著的著作《晨曦集》里,她详细刻画了杨振宁的“精明”与“傻气”。
文字简朴无华,甚至讲述都很平静。
每个字都承载着杨振宁对社会的贡献,对国家的奉献,以及对全人类的巨大影响。
她表示:“杨振宁先生始终将国家与社会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他总是将我国和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他看似‘傻’,实际上他并不看重个人得失。”
这份国士无双的独特魅力深深地打动了翁帆,因此她对她丈夫的爱意愈发深厚。
外人总喜欢对杨振宁与翁帆作假设。
若他们恰逢风华正茂之际相识相知,若他们在暮年之际相恋相守,然而,命运却总是变幻莫测。
两个彼此心灵相通的灵魂,在这不合时宜的时空相遇,彼此了解,相互守护,全然不顾外界的闲言碎语。
不过有一点看客倒是说对了,二人确实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杨振宁渴望一位能够与他平等交流的朋友,而翁帆则需要一位能够为她提供心灵慰藉的伴侣。
“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告诉我们,或许我们这些旁观者并无资格对这对夫妇评头论足。
04即见君子,云胡不喜
当爱成为了一种习惯后,只要想到分别,就会心生怨恨。
杨振宁曾表示,未来自己离开了这个世界,希望翁帆再婚,再次追求自己的爱情。
翁帆在听说这个念头后,内心感到不悦,因为没有任何女性会希望在婚姻生活中设想伴侣的离世。
他们俩都清楚,年龄上的差异不仅在外人眼中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对他们自己而言,也是早晚需要面对的难题。
杨老已迈入百岁高龄,我们自当献上由衷的祝福,期盼他福祉如同东海浩瀚,寿命可比南山之长,然而翁帆的青春年华,无疑蕴含着无尽的潜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翁帆逐渐领悟了杨振宁的为人,她曾在媒体面前表达了对杨振宁的感激之情。
她并非是在对杨振宁表达感激,希望他再次结婚,而是她对他始终为她考虑而心存感激。
她感谢杨振宁的爱,这种爱甚至超越了时空。
爱不是占有,不是破坏,不是摧毁。
爱是我在为你考虑,我希望你可以快乐与幸福。
我们难以观测到二人的生活,但总有些细节可以发掘。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紧握的双手,翁帆那平静而充满情感的目光,总是不时地投向杨振宁。
即便在网友的爆料内容里,我们依然能够察觉到他们之间宛如静谧溪流般深沉的情感。
见证过暴风雪的旅人,不会再被零落的小雨拨动心弦。
翁帆在一些人看来命运多舛,她为了追求名利,嫁给了一位“地位显赫的老者”,在漫长的伺候岁月中,她逐渐变得容颜憔悴,如同枯黄的树叶。
若翁帆在晚年回顾往昔,与杨振宁共度的时光必定是她心中宝贵的美好记忆。
知识的浸润,灵魂的交流,精神的碰撞,爱人眼中智慧的光芒。
这绝不是普通的夫妻结婚生子能带给她的快乐。
斯人若彩虹,遇见方知有。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众多只是相识却不深交的人,但唯有当遇见那些能够触动彼此心灵深处的人时,我们才会鼓起全部的勇气,全力以赴地去寻找和追求。
翁帆与杨振宁实属幸运之极,他们不仅相遇,更勇敢地追求了彼此。相遇本身便非易事,然而,大多数人即便有幸相遇,却往往缺乏勇气去追求。
或许在将来,翁帆有可能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并与他人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然而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然而,正当此刻,翁帆的内心与杨振宁依然紧密相连,她与他同忧共乐。
这段感情仍旧真挚又热烈。
常言道,时间能够检验一切,然而他们相濡以沫已走过十九载,各种流言蜚语却依旧如影随形,不断袭来。
真正的爱,与相貌无关,与年龄无关,与经历无关,与地位无关。
人心难以被自我欺骗,对杨振宁与翁帆这对夫妇而言,相守便是最深沉的承诺。
结语
忘年交、忘年恋,常人看来的确惊世骇俗,但这不是罪过。
在人生的暮年,我们难以预料是否仍能勇敢地追寻爱情,更遑论在青春年华便洞察自我,坚定地选定心仪之人。
我们理应展现出更多的善意,即便我们无法理解,不愿表达祝福,也应当接纳爱的存在,并且对彼此之间的情感表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