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是谁建议粟裕挂帅抗美援朝?主席三电催请粟裕何以愈来愈强烈?

发布日期:2025-09-11 21:57    点击次数:174

1950年中旬,新中国成立还不过周年之久,在一江之隔的朝鲜地区,美国人又掀起了一场侵略的战争,本来是他国内政我国无权干涉,但是蛮横的美国人执意要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东北地区的安全成为一大问题。

如果朝鲜沦陷,那么接下来东北乃至我国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将重燃战火,这对于刚获得和平不久的中国老百姓是残酷的。

关键时刻党内军内对是否出兵朝鲜、如何出兵朝鲜有着很严重的分歧,最后还是毛主席一锤定音下达命令,才有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之战。

可是在出兵前夕,谁挂帅领兵出征却有着很多的故事,在彭德怀之前,毛主席曾三次电召粟裕领兵跨过鸭绿江,甚至在最后两次的态度更是十分强硬。

那么到底是谁向主席举荐的粟裕,主席为何接连三次电召粟裕,粟裕最后又是因何原因未能出兵朝鲜呢?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和经历呢。

提议粟裕挂帅

1950年朝鲜战争刚开始时,我国为应对边境地区的复杂形势,成立了东北边防军,虽然并没有直接前往战场,但是当时这支边防军的任务是在必要时开赴朝鲜地区作战,所以把这支边防军看做东北军的前身也没什么问题。

而当时粟裕则是被主席视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的第一人选。

关于粟裕的挂帅任命,在当时一直有着这样的一些传闻,有人说毛主席希望粟裕出征朝鲜是周总理建议的,也有人说是林彪建议的。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来源,一方面当时国防安全会议都是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作为主席身边的得力助手,总理肯定会提前拿出作战计划和将领人选让主席参考,而林彪当时百般推脱入朝作战,他也有可能向主席提出顶替自己的新将领人选。

然而这些说法都有失偏颇,一方面周总理并不直管军队,他不大可能在会上提出如此贸然的意见,另一方面林彪当时避战心理已经十分强烈,他巴不得主席别再和他提这件事,怎么会自己又再度引火上身呢。

而且从第一次国防会议之前的一天,主席就已经电召粟裕,让他尽快结束手中的工作,尽快前往北京有要事处理。

所以其实在会议召开前夕,主席和其他军委高层已经提前做好了东北地区的选帅工作,而提议支持让粟裕挂帅的人正是毛主席本人。

粟裕被选中其实并不意外,早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就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战略能力。

当时毛主席赋予粟裕五次军事指挥权让他率领大兵团作战,苏中战役七战七捷重创敌军5万余人,莱芜战役不到3天的时间歼敌近6万,孟良崮战役面对敌人的精锐部队74师,粟裕正面击败张灵甫,这些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淮海战役期间,粟裕指挥60万解放军向敌人发起了反攻,可以说粟裕在解放战争期间可以用战神和传奇来形容,如此的战功也成为抗美援朝之前毛主席如此信赖他的根本原因之一。

毛主席三次电召

7月6日,在国防会议召开前,毛主席给粟裕发去电报,按照他的计划,他希望粟裕能在10号前赶到北京,这样时间隔得不是太久也方便交接工作。

可是当时粟裕的身体情况不太明朗,他给毛主席打去电话汇报了一下个人情况,毛主席在4天之后又以军委的名义发去第二封电报。

这封电报中,主席特意提到了粟裕的身体问题,他表示当前粟裕仍要积极配合治疗,如果顺利的话要在8月上旬到北京,如果情况有所变化就再继续休养。

虽然主席在电报中对粟裕个人情况十分关心,但是明眼人也都明白,主席是在催促粟裕尽快养伤,看来前线的战事十分吃紧,这一大摊子事务还等着粟裕去处理了。

短短7天之后,主席又发去了第三封电报,这封电报没有直接发给粟裕,而是通过华东局转交的,其内容也是询问粟裕目前的身体情况,为便于军委作出下一步计划和安排。

不到两周的时间,毛主席先后给粟裕发了3份电报,如此能看出主席有多着急了。

粟裕也能感受到主席在这三封电报中的情绪变化,从最开始的安排任务到后来的体谅再到最后的询问,粟裕比谁都明白主席如今面临的处境和情况。

尤其当时前线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很可能耽误几天的时间最后就影响整体的战局发展。

面对国家的新需要,粟裕作为十大将之首自然义不容辞,当时他已经让华东军区开始筹谋一个军队领导班子,到时候跟着自己一同前往东北,不止如此粟裕还向军委建议调动三野的第九兵团进行战略支援。

况且为了有效应对美国人的进攻,粟裕更是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可以说粟裕对这场即将打响的战役也十分紧张期待。

当时粟裕和许多指战员没日没夜的制定前线战略计划,这渐渐导致了他原本就没休养好的身体再度发作,因为弹片残留在脑部的影响,粟裕的头痛病十分严重。

尤其一到阴雨天,粟裕的头疼更是直接影响他的视力,7月下旬时,粟裕的头疼严重到吃饭一度不能自理,得知粟裕具体病情后的毛主席也只能另做打算,出兵朝鲜的整体作战计划只能就重新再做打算,志愿军选帅的任务不得已被提上了日程。

彭德怀领兵出征

时间一直等到1950年9月,当时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场情况急转直下,毛主席又紧急召开会议研究出兵朝鲜事宜,当时先前考虑的林彪和粟裕都因为各种原因难以承担重任。

毛主席思来想去还是想到了彭德怀,在先前的会议上,彭老总就屡次支持要出兵朝鲜,但因为他当时承担着西北地区的重建工作,毛主席也没想着让他去朝鲜战场,但是到眼下的情况,尤其战事如此紧急必须要尽快派兵前往一线稳定战局,彭老总就是说一不二的人选了。

可能很多人会说,新中国建立之初军队中有那么多的成名将领,抛去林彪粟裕不谈,即使不说朱德、贺龙这样已经上了岁数的,还有刘伯承、陈毅、陈赓、谭政、肖劲光这样的中流砥柱和后起之秀,那为何最后脱颖而出的还是彭德怀呢。

这就不得不说主席的深谋远虑了,主席一开始希望粟裕带兵出征是希望能充分发挥他的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他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能够敏锐的发觉敌人的弱点和劣势这对于第一次和美国人交手的解放军是非常重要的。

而主席希望林彪带兵出征的原因也是希望能够利用林彪心思细腻、战术策略制定等优势找到战场突破口。

这可不是谁都能担任的军事主官,起码在主席心中,能够担任志愿军总司令一职的人除了在军队中要有绝对的威望和经验外,必须要有多次大兵团作战的先例,而且还要有短时间寻找到敌军破绽突破口的能力,如此一看可供选择的人也就屈指可数了。

在彭德怀领兵进入朝鲜之后,对于志愿军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当时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双方不同的语言,志愿军也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在战场上闹出了不小的乌龙,尤其当时朝鲜领袖金日成还希望彭德怀能将志愿军的兵权交由朝鲜统一指挥,可以说虽然我们和朝鲜两国在此次战争是战略盟友,但是两国间的磨合也有很长时间。

在中朝两国的协作配合下,1953年7月不可一世的美国人还是不得已妥协,三国在朝鲜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这场耗时近3年的战争我们和朝鲜人民也以惨痛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从1954年9月,人民志愿军开始分批从朝鲜地区撤离回国,彭德怀也已这场胜利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主席和全党全军的信任,真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英雄。

结语:

这场持续3年之久的抗美援朝战役,从当时的选帅到最后的胜利,每一步都和当前的局势和变化息息相关。

从粟裕到彭德怀,对于志愿军将士来说,不管是谁他们在战场上都会英勇作战,不管在战场上是谁指挥是胜是负,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来说,在面临着危难时刻敢于承担自己的职责使命,这份坚守和付出更应该得到尊重和敬佩。

史料来源:[1]高广景: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帅任免的历史考察[J].社科纵横



上一篇:逃出战火的乌克兰女孩,竟在美国夏洛特遭刺杀身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