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难得没插手,上合10国就天津宣言达成一致,中方一句话意味深长
2025年8月底,天津的安保比平时更紧。原因很简单,上海合作组织史上最大规模的峰会就在这里准备开场。
十国领导人齐聚,外界原本猜着肯定还会像往年那样火花四溅,尤其是莫迪。毕竟他的“不合群”早就不是新闻。
然而这一次意外出现了。莫迪居然没唱反调,还老老实实跟着其他国家一起在《天津宣言》上签了字。
要知道,就在两个月前,他还在一些敏感议题上摆出一副“与上合组织无关”的姿态。
比如2025年6月的伊以冲突。
以色列突然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平民设施被炸毁,伤亡不小。按老规矩,上合组织表态了,强烈谴责以色列,呼吁和平解决伊核问题,并向伊朗政府和人民表示同情。
结果印度立刻甩出一份声明,强调自己没参与上合这份声明的讨论。摆明了要和集体撇清关系。
这种“特立独行”,莫迪可不是第一次干。过去几年,上合多次在热点冲突中态度一致,而印度总是习惯性地加一句——他们没有参与相关表态的讨论。
按理说,这届天津峰会讨论的议题里,就有足够让他“发挥”的内容。
比如反恐中心的建设,比如上合开发银行的成立,这些都需要各国协调立场。以前他必然会在细节上挑刺,但这一次他沉默了。
变化背后,不是莫迪忽然开窍,而是他最近被特朗普“教育”得很清醒。
自从重返白宫,特朗普拿关税当大棒,四处乱敲。印度也没躲过,被直接敲了个50%的关税。
而且这个50%,是分两次加上去的。前一半“正常”理由是贸易不平衡,后一半则是特朗普指责印度持续进口俄罗斯石油。
这招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逼印度选边。
从1947年独立起,印度的外交策略大多是左右逢源。冷战时美国和苏联都哄着它,现在则在美俄中之间来回周旋。
过去美国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今天全球格局东西交替,美国没耐心了。特朗普要一个明确承诺:你站我这边,还是继续两边渔利。
莫迪自然不乐意答应。毕竟这种骑墙策略,让印度吃了几十年的红利。现在要全心全意站到美国一边,等于要在中俄市场和地缘合作上损失巨大。
关税一宣布,印度媒体首先炸了,指责美国搞“战略冲击”。
莫迪也在8月下旬讲话中直接说,不会在本国农民和小型生产者的利益上妥协。
而另一边,中印之间的边境和平谈判却在缓慢推进。
对比一下就知道,美方在施压,威胁不断;中方在处理分歧上强调尊重和协商。
上合峰会前夕,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主权国家之间利益关切不同在所难免,可有了矛盾就坐下来好好谈,解决摩擦。没谈拢也行,但若是不识趣,也有其他选项。
这话给莫迪吃了颗定心丸。态度很明白,不强求立场一致,但别公然唱反调。
放在美国压力正大的背景下,这种灵活的空间,正是莫迪想要的。
但中方这番表态,显然不只是讲给印度听的。
针对的是整个上合组织乃至周边国家。因为在南海,菲律宾又在找存在感。
菲律宾那艘坐滩在仁爱礁的破军舰“马德雷山号”,这几年成了麻烦制造机。中国一直按人道主义原则允许运送淡水和食物,没阻拦过这些基本物资。
可菲方习惯性搞小动作,把补给混在建筑材料和修船设备里,试图加固这艘非法坐滩的破船。
最近一次,中方依法拦截了运补,菲律宾立刻翻脸,威胁说如果船上有人因此死亡,就算触碰红线,会直接对华宣战。
这种威胁显然没有事实依据,菲方自己心里也清楚。那艘“马德雷山号”,船员和补给都在中国人道许可下维持着。
这次拦截,是因为菲方再一次企图夹带修船材料。
他们嘴上的人道关怀,和手里的物资明细之间,相互打脸。
所以你看,这番表态并不只是柔软的外交辞令,也有清楚的警告意义。
解决分歧可以谈,不想谈就硬碰,后果自己承担。
回到天津峰会,中方的立场让会场气氛少了很多无谓的对立。
莫迪往年那股“不跟你们玩”的劲头收了起来,美国的关税棒子在背后推了一把。
印度和美国谈崩的同时,中印的接触反而更顺。
而上合这边,从反恐机制到金融合作,每一个议题都能让十国找到共识。
莫迪的沉默,背后是现实压力的倒逼,也是空间选择后的策略调整。
这个过程,让人看清了几个事实。美国的施压方式并不是每次都能换来顺从;
相反,当另一边提供了更可接受的协商环境时,哪怕是惯常的“搅局者”,也会有回到桌前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