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绿色金融版图加速扩张国有大行领跑创新,中小银行区域突破迎新机遇
近年来,绿色金融在国内金融体系中异军突起,正在成为银行业争相布局的“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政策目标的推动,还是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积极响应,绿色金融已经从概念阶段走向实质性落地。而在这场竞争中,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地方农商行和城商行各具优势,展开了激烈的赛跑。究竟谁在这场万亿级别的绿色金融版图中领跑,谁又正在全力冲刺?
资本逻辑绿色金融成银行转型抓手
绿色金融的崛起背后,是国家“双碳目标”带来的巨大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2024年底,42家A股上市银行预计绿色贷款余额将突破27万亿元。这一规模不仅凸显了银行体系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也表明绿色金融逐渐成为银行资产结构调整与业务创新的关键支点。
国有银行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工行凭借高达6万亿元的绿色贷款余额成为绝对领跑者,农行、建行和中行也各自坐拥4万亿上下的规模。这“四大天王”合计占据绿色贷款余额的80%,显示了其强大的基础盘与政策支持能力。
另股份制银行以灵活的创新能力快速追赶,兴业银行以接近1万亿元的绿色贷款领跑股份制阵营,而浦发、中信均维持在6000亿元以上,增速名列前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光大和中信绿色贷款同比增速超过30%,这些银行充分发挥了对接新兴绿色技术与产业的市场敏锐性。
企业动因差异化竞争策略浮现
若将绿色金融的发展比作一场百米赛跑,国有大行凭借稳定的资源基础与政策导向,牢牢占据“前排”。股份制银行则凭借创新性的金融产品步步紧逼,而城商行和农商行则凭借区域优势试图突破包围。
以江苏银行为例,其依托长三角发达的绿色项目资源,不仅将绿色贷款余额提升至3000亿元以上,还通过对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保持稳健的增长。陕西的西安银行、浙江的瑞丰银行等地方银行,更在近几年实现了超过200%的绿色贷款增速,可谓“后发制人”。
绿色债券市场也成为衡量银行绿色金融深度参与程度的重要指标。2022年至2024年,上市银行累计发行绿色债券5435亿元,其中工行、中行的发行量均突破了1000亿元,体现了国有大行的资金调动能力。而兴业银行在股份制阵营中表现出色,其累计发行量达500亿元,一直是绿色债券创新的引领者。反观中小银行,它们依托区域性经济活跃度推进债券布局,江苏银行、北京银行的200亿元发行规模便是例证。
市场与投资者反应资金涌入绿色赛道
资本市场对于银行绿色金融的持续布局,展现了浓厚的兴趣。数据显示,2024年底,29家银行持有的绿色债券余额达到1.2万亿元,其中工行一骑绝尘,持有量占比接近四分之一。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小银行在绿色债券持有上的快速成长,如苏农银行、青农商行的持仓增速均超过60%,展现了其借助资本市场“反哺”资金能力的进步。
但市场信心的提振并非无条件。投资者正在关注绿色金融的长期成长性与减排效果是否匹配;另银行自身也需在风控与收益之间找到平衡。尤其对中小银行而言,突飞猛进的增速伴随更大的流动性压力与资产质量管理挑战。
地缘格局绿色金融的区域分化之势
地缘经济特性在绿色金融的推进中起到重要作用。以长三角与京津冀为例,这两个区域汇聚了大量绿色技术创新与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了江苏银行、北京银行等依托地缘资源的快速增长。同样,西北地区的中小银行正在抓住能源结构转型机遇,如陕西围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吸引大量资金落地,推动区域内银行绿色贷款规模显著扩大。
地区间的发展正呈现分化态势。较发达地区的银行在绿色金融上已经显现规模性优势,同时抢占新兴行业的先机;而欠发达地区的银行受到地区经济限制,尽管增速较快,体量依旧较小。如何实现区域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绿色金融的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研究与政策优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未来趋势绿色金融驶向深水区
随着绿色金融赛道从快速扩张期进入深水区,各家银行的潜在挑战逐渐显现。未来,国有大行需要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更精细化地优化绿色贷款与债券结构;股份制银行需要在产品创新与区域资源连接方面进一步发力;中小银行则需尽快补齐风控能力短板,并寻求差异化发展的切入点。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绿色金融赛道虽是机遇之地,但并非稳赚不赔的“金矿”。尤其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市场对绿色债券的选择性偏好增强,一旦项目收益与政策红利下降,可能对部分过度扩张的银行形成冲击。
绿色金融将在短期内继续被资本与政策推高,但投资者需警惕“泡沫化”趋势,关注银行资产质量、稳定布局与长期可持续性。这场“绿色赛跑”,注定是一场比拼实力与耐力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