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叫嚣B21让中国慌,我飞行员淡定暗示轰20,忘了歼20的旧事
“第二架B21已经上天了,中国人这下该慌了?”
这话听着真有意思,透着一股子急切。美国那位国防专家布兰登·韦切特最近在《国家利益》上敲下这些字的时候,可能自己都信了。他说B21是美军的“转折点”,是能打乱亚太战略的“六代机”,仿佛只要这飞机一出,太平洋对岸就得抖三抖。
可画面切到长春航展,那儿的气氛完全不一样。一个孩子仰着头问飞行员,我们最厉害的轰炸机是什么?飞行员报出了一串轰6的型号,末了,轻描淡写地补了一句,还有“后续机型”,让大家“拭目以待”。这话里没半分火药味,倒像是在聊家常,可懂的人都明白,这四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轰6这平台,底子是苏联几十年前的图16,咱们修修补补这么多年,确实也到了极限。机身结够就那么大,再怎么改,也撑不起更大的野心。想往前走,就必须换个全新的平台。掰着指头数数“20家族”的成员,就差那位最神秘的了。
这事儿咱们自己惦记,大洋彼岸也没闲着。美国国防部那份《中国军力报告》里,早就给轰20画了个像,说它正在研发,大概2030年能部署。甚至连载弹量40吨、作战半径覆盖夏威夷这种细节都“推测”出来了。他们盯着我们,就像我们盯着他们一样,这游戏就是这么玩的。
说起来,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也不是第一次了。还记得2011年盖茨访华吗?这位美国国防部长前脚刚说完“2020年前中国不会有隐身战机”,后脚歼20就在他眼皮子底下完成了首飞。这事后来还被他写进了回忆录,字里行间那股子意外劲儿,隔着纸都能闻到。所以说,历史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轰20真要亮相,挑个什么时候,选个什么场合,那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其实,咱们的牌桌上,还不止轰20这一张。网上之前流传过一张沈飞厂房里的照片,一个巨大的神秘机头部件,很多人猜,那可能是一款介于战斗机和大型轰炸机之间的战术轰炸机。大的搞战略威慑,小的搞战术穿插,这种思路,其实挺实在的。
回头再看韦切特那篇文章,就觉得更有趣了。他那么卖力地吹捧B21,是不是心里有点虚?战略轰炸机这东西,金贵得很,研发成本高得吓人。美军以前的项目,预算超支、进度拖延是家常便饭。现在B21的产能根本跟不上,造得越少,单价就越高,万一真打起来,损失一架都肉疼,后续补充都成问题。美军自己内部,对这项目嘀咕的人也不少。
更要命的是,B21缺一把好枪。本来指望它挂着高超音速导弹,在防区外从容下手。可美军那几款高超音速导弹,试射结果实在不怎么好看。最后能用的,还是亚音速的巡航导弹。这玩意儿,在今天中国的反隐身雷达网面前,有多大胜算?那些公开报道过的米波雷达,就是干这个的。
更何况,中国的第六代战斗机原型机都出来好几款了,其中一款明显就是冲着B21这种速度慢、自身防护弱的大型目标去的。航程远,速度快,专门打你这种慢悠悠的“刺客”。
所以,说什么B21能让中国“恐慌”,更像是夜里走路吹口哨,自己给自己壮胆。美国似乎总喜欢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件还没完全成熟的“神器”上,指望靠技术代差一招制敌。可现在这局面,亚太的常规力量已经没什么优势了,想靠B21来找回场子,未免想得太简单。
你看,中国这边,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验证完了,空军的新家伙也在路上了,一步一个脚印,不急不躁。该亮相的时候,自然会亮相。美国那边呢,一次又一次地把牛吹出去,最后多半只会砸自己脚上。这种靠“装备神话”来维持信心的做法,还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