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林彪统领27万兵马,避战东北战场,闻及国共和谈险些掀桌

发布日期:2025-09-18 00:19    点击次数:200

1945年10月底,林彪接到中央命令,来到沈阳。他与彭真、罗荣桓等我军骨干一起,共同策划,组建了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4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1949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依靠我党在东北地区的原有武装力量,再从关内调集了11万主力部队,以及2万多名军政干部,到1945年年底,这支军队已经发展到了27.49万人的规模,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数据来源是1994年2期《军事历史》杂志,由钟占兴、沈兆璜合著的《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组织沿革》)

这是一张东北人民自治军辽东军区第三纵队第二支队第一团第一营的战斗英雄们的合影。

那时候,内地和边疆的局势都非常不稳定,延安和重庆之间的谈判也是一波三折。同时,苏联和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对我们施加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因为各种压力,对东北地区武装力量发展的态度,不得不反复调整。

这对刚起步的东北人民联军非常不利。当时,作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的林彪,在收到延安的指示后,根据东北的具体情况,多次直言进谏。

在战场上的将领们,由于和上级对战局的看法不一样,出现分歧是常有的事。林彪在这种情况下,多次迅速调整策略,帮助我们党稳定了东北的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彪在指挥作战时,面对着众多战士。

对于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强调一下。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与统一的。林彪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功绩和过失是不能相互抵消的。功就是功,过就是过。我们不能因为他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贡献,就认为他没有过错;同样,也不能因为他在某些方面犯了错误,就完全忽视他的贡献。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可以同时存在,既不能互相抵消,也不需要抵消。

只有这样的理解才是正确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那些试图为林彪翻案的说法,完全是毫无根据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歪曲事实。林彪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不应因为他的错误而被抹杀;同样,他的历史评价也不会因为他在建国过程中的功绩而改变。

毫无疑问,他总体上是一个让人不太喜欢的人,因为他确实做了一些很大的错事。

明白了这个认识,我们可以具体聊聊林彪在解放战争期间的表现和经历。

图片展示了林彪元帅的宣传画形象。

1945年11月,国民党调动大量军队逼近锦州。锦州位于辽宁省,当时在日本投降时被我党接管,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锦州位于辽宁西南部,是连接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关键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战略意义更加突出。

然而,手握27万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林彪,却放过了锦州这个机会。

不仅撤到了更远的地方,还建议延安方面将部队分散成小队行动,各自为战,避免在大中城市与国民党争夺地盘。

1945年11月21日早上8点,林彪给中央发了一份电报,其中的解释如下:

这几天我在兴城、锦州一带走访,发现咱们部队参加战斗的人士气低落,战斗力很弱。新兵特别多,训练也不够。梁(兴初)的部队刚到,黄(克诚)的部队还没到,现在我们远远落在敌人后面。各个部队都很疲惫,武器和弹药也不够,还没来得及补充……根据这些情况,我有个主要的想法:现在咱们军队为了不被敌人各个击破,应该避免匆忙迎战。我们可以暂时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的地方,让敌人分散拉长战线,然后找准他们的薄弱点,集中力量进行反击。

林彪是东北人民联军的创始人,领导着27万的东北人民自治军,这听起来让人觉得非常有气势。

军队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人数多少,还和士兵的素质、后勤支持、武器装备以及士兵们的士气密切相关,这些都是决定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图|1945年,国民政府的坦克部队

当时,国民党只派了第十三军和第五十二军到东北,但这些部队装备精良,全是美式武器,士兵们都是在抗日战场上多次作战的老兵,甚至有些还参加过国外的战斗。他们士气高涨,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这时候,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已经结束了。表面上,他们签订了一个《双十协定》,表示要坚决避免内战,用对话来解决一切争端。

实际上,关键在于我党一再退让,而苏联和美国则站在了国民党的这边,给予了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支持。

当时,苏联军队已经把东北的日本军队清理得差不多了,不过还有一部分日本残余势力还在东北地区。再加上苏联对国民党那边的态度,从各个角度来看,现在我们的军队还不适合和国民党公开对抗。

1945年,在中国东北的哈尔滨,有一群苏联士兵。

说到具体的武器装备,当时我军为了赶时间,从关内来的部队大部分都没有带武器。虽然经过不断制造和征集,配备了一定量的武器,但大多数还是步枪和手榴弹。

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用上了机械化部队,大炮、重机枪很多,还有一部分坦克。在正面战场上,我们军队真的很难抵挡。更何况,美国还援助了空军来空中支援他们。

要是我们陷入困境,后果可就严重了。稍微严重一点,可能会被狠狠打击,短时间里根本缓不过来;要是情况更糟,全军都可能覆灭,之前的努力就全都白费了。

我们部队在东北虽然人数占优势,但发展时间较短,很多问题还没来得及解决。和敌人相比,说实话,我们的情况要弱一些。虽然这么说可能会让敌人更有信心,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

解放军前往东北地区救援

弱小战胜强大,自古以来就是军事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在真实的战场上,又有几场战役能像赵子龙在长坂坡上七进七出,或是陈庆之仅靠几千兵马就击败数十万敌军那样让人惊叹不已呢?

那些都是特殊情况下发生的战斗,而且被人故意摘取了片段,只是为了写进小说里博取眼球,绝对不是将领们应有的行为。

林彪觉得,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最好先别和敌人主力部队在大城市或中等城市的战场上正面硬碰,而是应该先把力量壮大起来。

在东北,我们党与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应当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可以将东北人民自治军按照旅为单位分散部署,再以营为单位进一步分散,深入到国民党军鞭长莫及的地方,打击土匪,做好群众工作,同时扩大军队规模。

图|东北战场上的林彪

在对抗敌人的时候,我们也不能一味退缩,应该在不太重要的战场上,用少量兵力,比如两到三个旅,通过机动灵活的方式打击敌人,这样既能保护自己的军队,又不至于让敌人的气焰过于嚣张。

要是站在东北的角度看,林彪的主张确实有道理;但要是放到全国的大局里,特别是在我们党和国民党斗法的时候,就觉得他的想法和做法有点消极了。

每个字每个句子都明显表达出一个想法,那就是避免战争。

我党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已经拥有了一百万大军。在陕甘宁、华北、东北和晋冀鲁豫等广大地区,我们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解放军进军北平城

这使得党内部分人士觉得,我们的军队已经具备了一定实力,在我们占据优势的地区,能够对国民党军队施加压力,从而保护我们在政治上的利益。

东北地区就是一个重点。“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将军带领东北军,准备和日本军队在东北地区战斗到底,却被蒋介石命令不得抵抗,不得不狼狈撤离东北。

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一直被日本侵略者占据。

在日军的大规模进攻中,国民党的军队不断后撤,大部分部队撤退到了我国的西南地区。后来日军撤退,国民党政府也返回南京,并为了压制我们党,迅速在我们党的主要活动区域部署了大量军队。

图|国军攻占东北后,蒋介石与各方人士进行了会谈

对于东北,国民党因为长期统治不得人心,再加上东北大部分地区是苏军解放的,所以只有从苏联那里逐步接收。

而在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我军与苏联军队共同打击日军,占领了不少地区。因此,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地区的驻军行动比我们晚了一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当时在东北的日本军队将领不相信这一消息,还想继续对抗苏联军队和我们的军队。

经过双方军队的不断攻击,终于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彻底清除了东北地区的日军。

在1945年的8月到11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赴东北地区。

当时,我们党也成功占领了锦州和沈阳等重要城市,几个月内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这样一来,有些人就认为,在东北地区,我党完全可以占据主动,即便与敌人正面交锋,也不会处于下风。

当杜聿明的部队向东北方向前进时,林帅虽然掌握了东北地区的27万大军,却没有立即主动出击消灭敌人,本可以借此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反而选择了一次次后撤,几乎要撤到敌人视线之外的地方。

这就是一些人看到的情况,难怪他们会说林此时“消极胆小”“过于谨慎”,甚至还会说他“心向蒋介石”。

图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两位重要领导人:林彪(中)和罗荣桓(右)。

在当时的东北人民自治军里,很多人认为现在是积极进取的好时机,不应该对国民党军避让。这其中,就有和林彪一起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彭真和罗荣桓。

这两位人士共同向延安打了电话,提议党中央命令东北的部队全力攻占沈阳、长春等东北的关键大城市,以此为我们的政党在政治上争取更多的优势。

彭真和罗荣桓两位当时是东北人民自治军的第一、第二政委。他们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忽略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实际情况。这种想法是显而易见的。

幸好,当时我党的许多知名将领清楚地认识到,东北人民联军的实力还不足以直接对抗国民党军队。因此,延安方面保持了冷静,拒绝了彭德怀和罗荣桓的建议,转而支持林彪提出的“避战”策略。

图|国民党将领杜聿明

杜聿明的两个军队在攻打山海关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强有力的抵抗,兵力依然十分强大。

我们东北人民联军现在面临枪支和子弹短缺的问题,新成立的队伍对战场环境也不熟悉,与群众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如果一直没有休整,直接上战场,肯定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根本无法完成消灭敌人或阻挡敌人的任务。

当时,延安方面通过收集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最后一致同意了林彪的冬季作战计划——以旅为单位,打击土匪和流寇,开展群众工作,建立根据地,壮大人民军队。

在那个全军士气高昂的时期,林彪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非常难得的。

图 | 毛主席与林帅将军

林彪关于东北的建议,让延安方面顿时警觉起来。

政治斗争很重要,但打仗的时候还是要根据实际战场的情况来考虑,不能只为了政治上的目的,就完全不顾军事上的实际情况,这样是不对的。

于是,延安那边了解了东北的真实情况,采纳了林彪的意见,对东北的策略进行了调整,把原先的“独占东北”改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让开大路,占领两旁”。

林彪接到中央的命令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正准备在农村地区扩充队伍,大干一场,却意外地遇到了马歇尔的调解。

图|1945年12月,马歇尔来到中国调解国共两党关系

马歇尔是美国的一位五星上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他是美军中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45年12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指示马歇尔来到中国上海,调解国共两党之间的军事冲突。

马歇尔的想法是,利用美国的强大影响力,通过调解,让蒋介石在政府里分出一部分权力,同时,我们党要暂停所有的战斗,以此来换取这些权力。

简而言之,就是“放下武器,加入政府”,让共产党成为国民党统治下的一个部分。

1946年1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和国民党代表张群共同签署了一份重要文件,名为《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在这份文件签署的过程中,美国代表马歇尔也在场。这份文件标志着国共双方在当时试图通过谈判解决国内冲突的努力。

在马歇尔调解的开始阶段,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当时,我们党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与国民党相比力量较弱,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和平方式来解决两党之间的激烈矛盾。

面对日军侵袭,蒋介石依然不顾大片国土沦陷,执意派遣重兵追击我党。这个时候,他又怎么会把既得利益分给我们呢?

那时候内部还有一些问题没完全解决。另外,美国军队要给国民党的军队提供武器,并把部队调往东北前线,也需要一些时间。

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给咱们党制造了一个错觉,让人觉得国共两党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1946年,张治中、马歇尔、周恩来三人合影(从右至左)

马歇尔到中国,其实并不是真的来为中国人考虑,而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再加上,当时中国百姓刚从中日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对内战非常反对。

共产党已经有了一定的武装力量和政治影响力,而这时候美国却需要一个以国民党为主的中国。美国希望国民党能够尽量听从自己的指挥,以便美国在远东地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事实上,蒋介石并没有和平共处的意愿,他一直想把我们党边缘化,排除在主流之外。

因为蒋介石听从美国人的建议,主要是为了得到美国在国际上的支持,而且美国还真的给了武器援助。

图:美军飞机帮助蒋介石运送士兵

美国政府在追求中国利益的同时,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和平共处,另一方面却不断向国民党提供大量军火和战争物资,这让蒋介石更加有恃无恐,想要发动内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刚刚对东北的情况有了明确的了解,正准备调动更多的资源来支持东北的军队。

由于马歇尔的到来,很多人看到了一线“和平”的希望。他们盲目乐观地认为,在美国人的干预下,我们党不用打仗就能和国民党共同治理国家。

1946年1月,大家对未来的希望变得非常高涨。

延安方面还向军政各部门发布了这样的命令:“当前,革命的主要斗争方式,已经从武装斗争转向了非武装的群众运动和议会斗争。”

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蒋介石曾一起举杯的照片被保存下来。

似乎和平就要来临了,我们的士兵们可以放下武器,回家与家人团聚:真是个大家都高兴的好消息!

林彪一听这消息,急得差点把桌子都掀翻了,这显然是蒋介石设下的圈套!在别人眼里,林彪又在发脾气了,在这和平的形势下,还掀什么桌子呢?

在林彪的眼里,蒋介石提出的和平协议,实际上是想约束共产党的军队。而有了美国大力援助的国民党军队,很快就会以更多的人数、更好的装备和更强的战斗力重返战场。

那时候,我们只有当阶下囚、枪下鬼的命!

图|林帅和毛主席的合影

林彪立刻起草了一份电文,让人送到延安,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这次和平协议的背后藏着蒋介石的一个重大阴谋。他的意图是针对我们党的力量,采取避强击弱、各个击破的策略。现在,他用一些口头上的民主承诺来欺骗全国人民……所以,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看清这次所谓和平的实际意义。

“阴谋”、“空头民主承诺”和“冷静思考”,这三个词非常引人注目,可以看出林帅此刻内心的极度不安。他担心党内有些人会被蒋介石这样的表面诱惑迷惑,导致我们党的事业受损。

1946年10月底,毛主席通过电报明确表示赞同林彪的看法,他说:“你们的判断是对的,美国和国民党反动派要消灭解放区的计划不会改变,我们党的同志可别想着他们会主动给和平。”

毛主席旧照

马歇尔的调解工作在延安党内和东北人民军内部逐步推进,让大家对和平有了盲目乐观的幻想。

要是仅仅停留在这种想象上,问题还不算太大。但在与国民党达成的协议里,我军被要求暂停所有军队调动,不能随意增加兵力,在各自的防守区域内也不能随意和国民党军队发生冲突。

就这样,东北民主联军扩大队伍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原本计划从内地调集20万大军和陈赓、杨得志、叶飞等知名将领前往东北支援,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使得东北民主联军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东北民主联军的炮兵部队现在已经初具规模。

更严重的是,由于停战令的要求,林彪在东北地区的部署成了空话。无法开展根据地的工作,扩兵更是遥不可及。

在两党关系良好的情况下,群众工作似乎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

好像只要等着,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当时,杜聿明率领的两个军刚刚到达东北地区,队伍被分散部署在各个地方。与此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和发展,东北人民军的战斗力已经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作战能力。

林彪原本打算,在国民党更多军队抵达东北之前,迅速消灭杜聿明的部队,行动要像打雷一样快,让人防不胜防。

图|林彪等人在讨论作战计划

当他把作战计划上报后,得到的回复却是:我们只能守着自己的地盘,不能做任何可能让敌人找借口破坏和平的事。只有在自己防守得特别牢固的情况下,才能对来犯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反击,而且只能反击,不能主动出击。

就这样,这绝佳的机会就错过了。

林彪只能无奈地叹气,眼睁睁地看着杜聿明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孙立人和廖耀湘的指挥下,装备着全式的美国武器,在东北不断聚集。

在不能主动出击的情况下,林彪只能被动挨打。为了应对敌人的频繁攻势,他不得不将分散在各地的部队重新整合起来。这样一来,所有人的努力都成了徒劳。

图|1946年3月,国民党第52军占领了沈阳。

为了抵挡敌人的攻击,林彪把所有的队伍集中起来,不能随便分开来争取优势。然而,国民党军队却没有太多约束,时常对我们进行挑衅和骚扰。

在国民党军队不断向东北增兵,达到一定规模后,我军的防线终于难以守住。于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四平保卫战就这样爆发了。

表面上,大家都说我们的部队打得非常英勇顽强,指挥官们也非常优秀,而国民党军却是无能的。但实际上,这是一次彻底的失败,打破了林彪的“不败神话”。

四平保卫战示意图

1946年6月,蒋介石抛弃了和平的假象,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内战。他对我党的多个聚集地进行了突然袭击,并派出了大量特务,在国民党控制的地区对我党重要成员实施了武装拘捕或杀害,这彻底打破了我党内一些人对和平的幻想。

从那以后,党内就只有一个声音——战斗!

从东北起始,我党陆续增派人员,逐渐壮大军队,从最初的弱势逐渐崛起,逐步削弱了当地的国民党军队。

在战略反攻的时候,我军在辽沈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东北大部分地区也因此得到了解放,为全国的解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片展示了东北地区民众庆祝解放的场景。

可以说,林彪是东北人民军队的奠基人,在多个关键时刻为这支军队指明了方向。即使在形势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他也能带领东北人民军队摆脱困境。

最终,在林彪的带领下,我们东北的解放军奋勇出击,一举获胜。

林彪在30岁时,就已经取得了全国范围内对日寇的第一次大胜——平型关大捷。

在他38岁那年,来到了沈阳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总司令;到了39岁,他带领东北部队在多次南下和保卫临江的战斗中扭转了局势;在他41岁的时候,指挥了那场令人难忘的辽沈战役。



上一篇:前两任军委主席时期粟裕未能平反,江主席却恢复其荣誉,这是为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