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红军到了陕北,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就不死追了?
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此乃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艰难跋涉抵达陕北,此时队伍疲惫不堪,仅余数千人。国民党几十万追兵一路紧追不舍,按常理此时应是“乘胜追击”的时机。然而,国民党追击行动逐渐放缓,最终演变为“只围不攻”策略。
此事并非蒋氏突然改变态度,其中缘由颇为复杂。
红军进行分兵部署,国民党也随之陷入分散注意力的状态。
此事需从红军内部情况谈起。1935年6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于四川懋功完成会师,这原本是值得庆贺之事。然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凭借自身兵力、武器优势(约8万人),与中央产生分歧。中央主张北上抗日,其却执意南下,认为四川盆地或青海、新疆等地更为安全。
双方均无法说服对方,最终在9月,中央红军自行向北进发。
红四方面军主力及部分原属中央红军的部队,总计约八万人,转而向南进发,此分裂举动影响重大。
此次“分家”举措对北上的中央红军助力极大:
蒋介石见红四方面军向南突进,心生警觉。若其真在四川立足,后果堪忧。他随即下令,将原本追击中央红军的薛岳、胡宗南等精锐部队调转方向,派往川西拦截红四方面军。1935年末至1936年初,四川境内集结了蒋介石二十余万中央军及川军,意图围剿红四方面军。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之际,仅余七千余人,状态极为疲弱。彼时,追击主力部队均被牵制于四川,无暇顾及陕北局势。待红四方面军于川西遭受重创,兵力由八万锐减至四万后,直至1936年6月方重新北上。此时,中央红军已在陕北稳固根基。
红四方面军此举,客观上为中央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机。
陕北地区,蒋介石的军队难以施展,地方军阀也各自心怀异志。
陕北地区对红军而言是块有利之地,对蒋介石军队来说则颇感棘手:
黄土高原地貌复杂,沟壑纵横,宛如迷宫。红军在此开展游击战、进行伏击作战极为得力。而蒋介石的中央军虽装备精良、兵力众多,但重型武器在沟壑中难以发挥作用,且后勤补给线路漫长,运输粮食弹药困难重重,还频繁遭受红军小股部队袭扰。陕北地区经济落后,难以支撑大量军队,若中央军大规模进驻,仅粮食消耗便可能使其陷入困境。
蒋介石深知,直接调遣嫡系中央军前往陕北,成本高昂且风险巨大。他采用“借刀杀人”之计,委任张学良为“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令东北军与杨虎城率领的西北军(十七路军)作为围剿主力,自身仅提供有限支援。意图使地方部队与红军相互消耗。然而,这些“邻居”均各有打算:
山西的阎姓军阀担忧中央军借道陕北进攻,对其根据地构成直接威胁,故严密布防,禁止中央军主力部队通过其辖区。
宁夏老马麾下的骑兵虽具实力,但其主要意图是防范红军进入宁夏境内,并无意愿前往陕北为老蒋效力。
陕西的老杨虽为当地人士,但老蒋始终对其有所防范,老杨对此心如明镜。此外,其部下官兵受抗日思潮影响,与红军作战时敷衍了事。
此外,不少人认为陕北原为荒芜之地,是红军抵达后才进行开发。实际上并非如此。早在此之前,陕北地区已有刘志丹、谢子长等人领导的红军队伍(包括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及地方苏维埃政权。1935年9月,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抵达陕北,与当地红军合并,组建为红十五军团,具备一定规模。待中央红军抵达后,迅速拥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和坚实的群众基础,摆脱了长征途中那种可能随时被冲散的流动作战局面。蒋介石企图一举消灭红军,并非易事。
张学良与杨虎城:不愿成为蒋介石手中的“利刃”
蒋介石意图使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与杨虎城统领的西北军充当“剿共”主力,然而这两支部队表现消极,未能如其所愿。
张学良所率东北军人数达十余万,武器装备优良。然而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因未作抵抗而失去东北地区,张学良因此背上“不抵抗将军”的恶名,东北军官兵均感愤懑,皆欲收复故土。东北军抵达陕北后,见红军宣传抗日,心中更觉不是滋味。东北军与红军发生数次战斗,如1935年10月的劳山之战、11月的直罗镇之战,东北军两个主力师(110师和109师)被歼灭。蒋介石非但未予抚慰,反而借机撤销这两支部队番号并停发军饷,显然意在借红军之手削弱东北军实力。张学良深知,若继续“剿共”,其麾下兵力将消耗殆尽。
杨虎城为陕西地方势力代表,既担忧红军势力扩张,又惧怕蒋介石中央军进入导致自身被排挤。因此,对红军作战采取回避策略,1936年初与红军秘密达成停战协议,基本停止军事对抗,并暗中开展贸易活动。
1936年,张学良与红军的秘密联络愈发频繁。双方达成共识后,前线出现特殊现象:两军士兵隔着战壕交谈、互赠香烟,交战时枪口均朝上射击,仅为应付形式。东北军偶尔还会暗中向红军输送子弹及药品。
蒋介石并非愚钝之辈,他清楚张学良与杨虎城在行动上有所拖延,但仍认为局势尚在其掌控之中。1936年10月,他平息了南方“两广事变”的骚动后,随即前往西安亲自监督战事,向张学良发出最后通牒:要么全力进攻红军,要么东北军调至福建,西北军调至安徽,改由中央军接管。此举无疑是要削弱张杨的势力,夺取其地盘,将二人逼入绝境。
后方生乱:蒋介石因“两广事变”受阻
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且尚未站稳脚跟之际,南方突发重大变故。1936年5月,广东与广西掌权者陈济棠、李宗仁及白崇禧(合称“两广”)趁其政治后台胡汉民骤然离世,与蒋介石彻底决裂。
胡汉民离世后,蒋介石认为时机已到,随即提出废除两广地区的半自治状态,要求其交出军事、财政及人事管理权。此举实质上是要求陈济棠、李宗仁等人放弃武装与权力。
1936年6月1日,陈济棠联合李宗仁、白崇禧向全国通电,以"抗日救国"名义发起反蒋行动。双方集结三十万兵力(广东方面二十万,广西方面十万),配备海空力量,分多路向湖南推进,来势迅猛。
后方出现严重危机,情况远比陕北严峻。蒋介石迅速调遣可用精锐中央军,数量近40万,前往拦截两广联军。同时,他采取金钱攻势:以300万港币贿赂广东空军司令,使其携数十架飞机归顺中央;又以150万大洋策动广东军长余汉谋倒戈。陈济棠难以支撑,于7月18日辞职逃离。
解决广东问题后,蒋介石意图对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采取行动。广西方面态度强硬,集结了十五万民团准备坚决抵抗。当时,全国范围内反对内战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考虑到强行进攻代价过高,遂于九月与广西达成和解。
走投无路的张杨:西安事变,震惊全国之扣押
1936年12月上旬,已处理完南方问题的蒋介石气势汹汹抵达西安,驻于临潼华清池,意图对陕北红军展开“最终攻势”。
他向张学良明确提出两个方案:方案一,东北军即刻全力攻打红军;方案二,东北军收拾行装前往福建,杨虎城的西北军调至安徽,陕西将由中央军接管剿共事务。这两个方案对张杨而言均无益处:攻打红军无异于自寻死路,离开根据地(西北)前往陌生南方,部队终将被蒋介石吞并。
12月9日,西安学生举行游行活动,表达抗日诉求,遭军警开枪阻拦,导致学生死伤。张学良赶赴现场安抚,学生高呼“支持张副司令抗日”。此事对张学良触动极大。在蒋介石逼迫下,又逢民众抗日呼声高涨,张学良与杨虎城决定采取行动。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突袭华清池,在骊山寻得藏于大石缝隙中、身着睡衣的蒋介石并将其活捉。与此同时,杨虎城在西安城内扣押了陈诚等随蒋而来的军政要员。
被扣押的蒋介石无奈之下,只得应允张学良、杨虎城所提条件:停止对共军围剿,携手共同抗日。此后,国共双方虽仍有摩擦,但大规模军事“围剿”行动已彻底终结。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迁至延安;同年2月,国民党召开会议,间接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持续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
西安事变发生当夜,西北局势犹如一盘棋局:蒋介石意图彻底消灭红军;张学良、杨虎城为求自保采取行动;共产党借机推动抗日统一战线形成。这一事件使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折,开启了“全民族团结对外”的全面抗战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