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掀风波:罢免劳工局长、提名美联储理事,美经济前景何去何从?
美国的就业报告,一直是经济界的晴雨表,每个月一出,各种市场数据都随之波动。这次,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把这一热门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他直接表示就业数据“有问题”,然后解雇了劳工统计局的局长——埃里卡·麦肯塔弗。紧接着,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美国经济圈引发了争议。
说到这劳工统计局,那可是美国专门搞经济统计的中立机构,负责的数据包括就业、薪资、通胀等,直接反映经济的“体温”。特朗普这回不仅把人解雇了,还顺手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炒了一位美联储理事的“鱿鱼”。不过,理事丽莎·库克自己跳出来澄清,说总统压根就没有权力解雇她。这事把不少人搞得有点懵:到底还能不能相信美国的经济数据了?
表面上,你可能觉得就换个局长,没啥大不了的,数据不是还有一大堆团队审核吗?但实际上,问题可没这么简单。特朗普的人马上任后,不仅干扰数据发布,还悄悄推动了一些离谱的想法,比如干脆不发布就业报告。这些数据不仅是普通老百姓看经济方向的指南针,也是企业、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更夸张的是,最近几年,美国政府的网站上大批数据和报告都在“人间蒸发”。这些内容曾是研究人员和公众获取经济信息的主要来源,可维护数据的人走了一批又一批。于是,学者们不得不组成“数据救援队”,打算把即将消失的数据重新收集和保存。这还不是最坏的地方,像劳工统计局这样的专业机构,如今因为人员和资金削减,搞出来的数据质量都开始下滑。统计频率减少、更新速度延迟,甚至只能拿估算数据凑数。“不给粮又让干活”,最后反而把锅甩到机构本身头上,这种政治手法真是让人无语。
那么,这些数据到底有多重要?举个例子,美联储会根据劳工统计局发布的就业和通胀数据,来调整利率政策。如果这些数据出现问题,雷达就蒙了,政策精准度也会大打折扣。金融市场也是看着这些数据来的,成千上万亿的资金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流动,数据稍有变化,行情立马上蹿下跳。
不信数据的投资者也有他们的小算盘,像一些对冲基金,反而另辟蹊径搞“私人数据”。比如,他们靠卫星图像分析沃尔玛停车场的车流量,提前判断零售数据,赚得盘满钵满。问题是,这种小众数据成本高,不是普通散户买得起的。另外,这些百分之百的商业数据,覆盖范围有限,还是不能完全替代官方的经济统计。
虽然科技发展让获取数据变得更加容易,但从天上拍回来的卫星图还是补不了所有的漏洞,这恰恰说明政府统计的基础数据不可或缺。公共数据的意义不仅在于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人人都用得起,这才是市场公平的基础。
数据在经济政策和市场决策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如果连数据质量和透明度都不保了,这盘“大棋”恐怕迟早下到残局。
你觉得美国的经济数据到底还能信吗?评论区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