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F领域的中国诊疗突破与全球协作丨2025全球NF大会速递(二)

发布日期:2025-07-02 06:12    点击次数:176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引言

继首日盛大开幕后,2025神经纤维瘤病(NF)大会继续深入探讨NF领域的前沿议题。NF作为复杂的罕见遗传病,其诊疗突破始终是国际医学领域的焦点。2025 年全球 NF 大会上,中国学者与患者组织以多维度创新成果引发国际关注。从MEK抑制剂的疗效、安全性到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跨界探索,从分子机制的基础研究到患者生存质量的系统性调研,中国团队正在为全球NF诊疗体系注入独特的,此外还有多位学者针对丛状神经纤维瘤(PN)的体积分析进行了深入探讨。今日会议热点速递将继续聚焦中国学者与患者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精彩呈现,为全球NF领域注入全新动力。

NF1-中国之声

在全球NF研究不断突破的进程里,中国学者始终以创新成果占据重要席位。此次NF大会上我国学者持续发布最新成果,既是国际学界透视中国科研实力的重要窗口,更彰显了本土专家在NF1诊疗难题攻坚中的独特智慧。从分子机制的基础探索到临床疗法的创新实践,中国团队以严谨的科研成果与国际前沿议题形成深度对话,以下4项代表性研究尤为值得聚焦。

标题:司美替尼治疗中国西部NF1合并PN儿童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智,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研究背景:PN可导致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而目前NF1相关症状性PN既往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司美替尼是一种MEK抑制剂,通过靶向调节由于NF1基因突变导致的RAS/MAPK通路失调状态,从而抑制肿瘤成长。

➤研究目的:探讨司美替尼治疗中国西部症状性NF1-PN儿童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该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3年1月~2023年12月,纳入17例诊断为NF1-PN(伴有症状、不能手术的、引起疼痛或颅面畸形的肿瘤)的儿童患者,将其分为司美替尼组(接受口服司美替尼25 mg/m2每日两次治疗+定期随访)和对照组(n=7,仅临床观察)。疗程为12个月。

评价标准:1. 咖啡牛奶斑(视觉评估量表色素减退≥1级)和直径减少≥20%;2. MRI评估的PN瘤灶的体积缩小(三维体积缩小≥1/3);3. 安全性评价(不良反应)

➤研究结果:

1. 在治疗组中,咖啡牛奶斑视觉评估色素减退率为85.7%(6/7),直径缩小有效率为71. 4%(5/7),对照组均无明显改善(P<0. 05)。

2.在治疗组中,MRI显示PN体积平均缩小28. 6%,最大瘤灶缩小33%,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 01)。

图1 司美替尼组与对照组咖啡牛奶斑和PN体积变化情况

3.治疗组出现2例轻度腹泻和1例皮疹,但均未导致停药。对照组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事件。

➤研究结论:司美替尼可显著改善中国西部地区NF1-PN患儿的皮损,减少瘤灶体积,安全性可控。建议早期应用靶向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569

标题:MEK抑制剂在NF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Xu Chen

➤引言:NF主要分为三种类型:NF1、NF2和神经鞘瘤病,其中NF1最为常见,由NF1基因突变引起,临床多表现为皮肤神经纤维瘤和PN;NF2则由NF2基因突变导致,特征性表现为双侧前庭神经鞘瘤。尽管外科技术不断进步,NF的治疗仍面临挑战。近年来,MEK抑制剂作为NF1-PN的潜在治疗方案显示出良好前景。

➤病例报告:本研究报道了3例使用MEK抑制剂治疗的NF患者(2例NF1,1例NF2)。

➤病例1:1名14岁男性NF1型患者。4年前发现右腘窝肿块并逐渐增大,伴关节活动受限及疼痛性跛行。MRI提示NF。MEK抑制剂治疗1周后出现面部、前胸及后背皮疹伴瘙痒。皮肤科会诊考虑面部真菌感染可能,躯干皮疹疑为药物疹。持续用药4个月后肿瘤质地变软,疼痛减轻。

➤病例2:1名10岁男性NF1型患者(母亲有NF1病史)。3年前发现右颈部皮下肿块进行性增大伴疼痛。MRI提示PN。MEK抑制剂治疗4个月后颈部肿块质地软化,疼痛消失。

➤病例3:1名19岁男性患者,因颅内多发脑膜瘤和椎管内脑膜瘤接受3次手术。基因检测发现NF2 p.Tyr150Ter突变,MRI显示双侧内听道及Meckel腔多发强化结节,确诊NF2型。患者自愿接受MEK抑制剂治疗,用药8个月后自觉听力改善,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目前仍在随访中。

图2 3例患者的MRI影像学结果

➤讨论:MEK抑制剂在缩小肿瘤体积和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显示出疗效。然而其对NF1型患者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此外MEK抑制剂在治疗NF1中的应用潜力尚未明确,有待更多研究探索。这提示需要持续开展靶向治疗研究以优化NF的临床管理。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844

标题:金针埋藏术: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在NF1治疗中的交汇

➤作者:张松,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

一名符合NF1诊断标准的14岁男性患者表现为两大核心特征:

婴儿期即出现的≥6处牛奶咖啡斑伴腋窝雀斑;

持续11年的右下肢进行性肥大。肥大的肢体表面皮肤完整,无红斑、溃疡或压痛,主诉右足底间歇性感觉异常。

既往治疗包括聚多卡醇硬化治疗与病灶内博来霉素注射。2024年2月,患者在韩国某传统医学诊所接受未经证实的“金针埋藏术”治疗。

全身1.5T MRI显示T2高信号多发性结节病灶广泛分布于全身,以右下肢为主。PET-MRI融合成像发现右腘窝肌间隙2.1×2.1cm结节(SUVmax 12.9)。超声引导下空心针活检病理证实为PN,未见细胞异型性。经上海第九人民医院NF1专家中心病理复核确认组织标本无坏死及核分裂象。

图3 患者MRI及PET-MRI检查结果

根据Mosteller公式√[身高cm×体重kg/3600]计算体表面积,起始司美替尼40mg每日两次治疗。最近一次随访(用药18周后)显示右下肢明显变细,肿瘤持续缩小。治疗期间未观察到显著治疗相关毒性(CTCAE v5.0标准)。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593

标题: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表达下调促进NF1-PN中施万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作者:王智超,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研究背景:PN是NF1常见且严重的表型,具有高致畸率与恶性转化潜能。PN的生长与复发源于NF1基因缺陷的施万细胞的异常增殖与迁移。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RS)与酪氨酸激酶共同作用调节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的细胞增殖、凋亡、存活、迁移和侵袭等过程,该团队此前研究表明PTPRS通过profilin 1在NF1相关的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PNST)中调控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从而致使肿瘤复发和转移,但其在NF1-PN中的具体作用尚未阐明。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PTPRS在NF1-PN中的临床意义及生物学效应。

➤研究方法:

(1)表达水平与临床相关性:

TCGA数据库:肿瘤中PTPRS的差异表达;临床相关性分析;生存分析;

PN组织微阵列:免疫组化(IHC)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NF1相关肿瘤的新鲜病理样本:蛋白质表达差异的免疫组化分析

(2)生理学功能:

建立稳定的PTPRS敲除细胞系

基于细胞测定法检测细胞增殖(EdU检测、流式细胞术)、迁移(划痕实验、迁移实验和单细胞超分辨率分析)

(3)RTK(受体酪氨酸激酶)潜在作用机制分析:

通过蛋白质印迹(WB)、免疫细胞化学(ICC)验证,通过基因敲除和基于抑制剂的实验进行功能验证。

➤研究结果:

(1)PTPRS在PN中显著低表达

在其他肿瘤中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间的PTPRS表达未发现显著差异;

与正常神经组织相比,神经纤维瘤中的PTPRS表达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降低;

PN中的PTPRS表达明显低于皮肤神经纤维瘤(cNF);

在NF1-PN及散发性PN中均存在PTPRS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神经组织和神经胶质细胞现象。

(2)PTPRS表达水平与PN复发相关

大多数PN组织(62.9%)的PTPRS表达呈阴性或处于较低水平,37.1%处呈现中等或较强表达;

对PTPRS染色评分与局部复发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两者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

图4 PTPRS表达与PN复发相关

(3)PTPRS表达水平与细胞和PN的迁移能力有关

在体外实验中发现,敲除PTPRS可增强施万细胞的迁移能力,PTPRS过表达则可通过调节EMT(E-钙黏蛋白表达升高,N-钙黏蛋白表达降低)抑制PN的迁移。

(4)PTPRS通过调控EGFR通路发挥作用

PTPRS表达降低后EGFR表达量和磷酸化水平升高,在PN样本中72.9%显示EGFR中等或较强表达,在PN组织微阵列中EGFR表达与局部复发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2414;P=0.0369),PTPRS阳性评分与EGFR阳性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5304;P=0<0.0001)。

EGFR参与了由PTRS调控的EMT过程:EGFR能够促进PTPRS在ipNF05.5和ipNF95.11BC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并增强细胞的迁移能力和随机移动能力。

➤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神经纤维瘤中的PTPRS表达显著降低,其表达下调可作为肿瘤复发的预测指标;PTPRS在体外通过影响EGFR的表达及磷酸化,调节了施万细胞的迁移及EMT过程。基于此本研究推出PTPRS在PN中可能起到肿瘤抑制作用,有望为未来临床干预提供潜在靶点。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688

NF大会亮点:中国患者组织研究进展与临床意义

在国际NF诊疗与患者关怀的议题中,中国患者组织的实践探索同样成为大会关注的焦点。当全球目光聚焦于科研突破与临床进展时,中国患者组织携多年积累的本土化服务经验登上NF舞台,既展现了中国在罕见病患者支持领域的实践成果,也为国际 NF 患者关怀体系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东方方案。其在患者权益保障、疾病科普教育与医患协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探索,正成为连接科研成果与患者实际需求的关键纽带。

图5 中国患者组织在NF大会现场

标题:中国NF1患者的疾病经历、治疗和生活质量:来自全国患者调查的见解

➤作者:李林国,中国罕见病患者组织高级研究员

➤研究目的:基于迄今最大规模的患者主导数据集,系统分析中国NF1患者的诊断路径、治疗模式及生活质量特征。

➤研究方法: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包括:1)451例NF1患者的在线问卷调查;2)7例患者/照护者及4位临床专家的深度访谈;3)基于EQ-5D量表的生活质量评估与临床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1)临床特征:咖啡牛奶斑检出率:儿童94% vs 成人91%;PN患病率:儿童58% vs 成人42%;骨骼异常(以脊柱侧凸为主)发生率:25%

(2)诊疗现状:平均诊断延迟:儿童4.3年 vs 成人10年;误诊率:33%;疾病进展率:PN儿童患者90% vs PN成人患者87%(其中约30%呈快速进展)

(3)治疗模式:PN成人患者:36%接受≥2次手术,复发率58%~64%;PN儿童患者:60%使用MEK抑制剂(主要为司美替尼),成人因政策与经济限制可及性低

(4)生活质量:EQ-VAS评分:儿童67.7 vs 成人61.2;患者普遍存在疼痛、焦虑及社会歧视问题

➤研究结论: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中国NF1患者的临床表型谱与治疗差异,凸显了三大核心问题:1)诊断存在瓶颈;2)治疗选择的年龄依赖性差异;3)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研究结果为MEK抑制剂疗效评估、疾病自然史建模及区域诊疗规范制定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7888

NF大会上关于“PN体积分析的挑战和未满足临床需求”的研讨会解读

PN因其形态复杂、边界模糊,使得传统1D/2D测量方法准确性不足,而3D体积分析虽被REiNS指南推荐为金标准,却面临耗时、专业门槛高及结果可比性差等难题,针对这些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如何建立统一、可操作性强的评估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将这些标准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需求有机整合?在本次NF大会上的一场卫星研讨会中多位专家聚焦于“NF1-PN体积分析”的技术瓶颈与临床需求进行了热烈探讨与交流。

标题:Satellite Meeting: Challenges and Unmet Needs for Volumetric Analysis in NF1 Plexiform Neurofibromas.

➤讲者:Shivani Ahlawat, Frank Buono, Randolph de la Rosa Rodriguez, Eva Dombi, Gordon Harris, Christopher L. Moertel, Sébastien Perreault, Inka Ristow.

➤技术进展与局限

Ahlawat博士强调,3D MRI(如MIM软件结合BICR)能更早检测肿瘤变化,但其应用受限于资源与操作者经验。多机构研究显示,尽管不同团队绝对体积测算存在差异,但对趋势(如20%~28%的体积缩减)的判断高度一致,提示临床中动态监测比单次测量更有价值。

➤未满足需求与标准化之争

Dombi博士指出,分割技术的变异性(尤其是AI工具对模糊边缘的处理)和影像参数差异(如分辨率、切片厚度)显著影响结果。讨论环节中专家呼吁REiNS细化技术标准与培训方案,但现实困境在于目前尚无统一平台,且医保未覆盖体积分析费用。Moertel博士建议临床试验应平衡测量可行性与症状导向,而Buono博士则倡议建立开放影像库以促进数据共享。

➤临床意义与患者中心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上专家们一致认为体积变化需结合临床解读——20%的阈值虽用于试验,但Ristow博士指出,可视化重建能帮助患者理解治疗效果;Buono博士则指出患者更关注疼痛缓解而非数据。这凸显了PN管理中“精准测量”与“个体化治疗”的辩证关系。

未来推动PN体积分析的普及需解决三大壁垒,包括开发高效分割工具(如优化AI)、制定操作规范、探索医保支付路径。跨学科协作有助于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真正的临床获益,让PN患者从“数据精准”迈向“治疗精准”。

结语

2025全球NF大会上的中国声音,既彰显了我国科研团队在NF发病机制与创新疗法中的突破能力,也揭示了罕见病诊疗中精准诊疗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之道。从司美替尼在儿童患者中的疗效验证,到PTPRS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机制探索,再到患者组织推动的诊疗现状调研,中国正以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的双向联动推动NF诊疗不断突破。未来,随着跨学科协作的深化与全球数据共享体系的完善,NF领域创新成果终将转化为惠及全球患者的诊疗方案,为罕见病领域的树立新模式。

医学界儿科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早期亚甲炎,这样开处方正确吗?